2022年省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说课评审
(2023-02-03 09:46:49)分类: 个人感悟 |
共计21节。从学段分,九年级占5节,八年级占16节;从内容分。声现象3节、力学13节、能量2节、电学2节、信息传递1节。其中涉及压强6节、声现象3节、浮力3节、摩擦力2节、能量2节、电学2节、滑轮1节、杠杆1节、光纤通信1节。
一、总体感觉
1.更加注重研究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呈现和教材活动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学生学力的分析与思考,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呈现方式,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优,增强实验现象的可视性,链接生活、生产与技术,增强实验的亲和力。
2.有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初步意识。有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的初步意识。
二、突出亮点
1.注重技术运用:如数显温度计、测力计,热成像仪、传感器、手机示波器、太阳能电池板等,增强实验现象的可视化、直观性和便捷性。
2.说课呈现方式各具特色:有实验改进的展示,有全教学流程说课,也有课前说课,还有课后说课。
3.学科实验特性明显。注重创设实验情景,通过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通过观察、测定和分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三、典型案例
1.教材实验“无”的突破:《光纤通信的创新实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线索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类比光在水流中传播,解决“信息”在光纤中全反射传播传递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解决实际问题,变教材抽象描述为直观演示,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感知与测量音速》带领学生从室内走向室外,利用声光控延时装置、毫秒计时器等,通过实验间接测量声的传播速度,感受声传播速度的快速,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乐于发表观点、表达思考,体验成功。该课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学知识基础,可作为拓展活动开展。
2.关注学生思维参与。《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如液体中有其他物体、液体的多少是否影响液体的压强,以及异形容器液体深度如何确定、对推导公式p=ρgh的疑惑等,教师顺势而教,借鉴项目式学习模式,将问题作为课题,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课后的持续性研究实践。通过测量p、ρ、h值,经过计算比较等式两边值是否相等和pρ、ph图像验证p=ρgh的正确性,通过测量计算h值与实际测量的h值比较方式判断深度的确定等,学生们经历了像科学工作者一样的研究过程,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尊重科学实验事实的精神。学生参与充分,解决问题的途径多样,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可复制可借鉴。
3.生活化器材巧妙运用:《连通器改进》利用三个大小不同的饮料瓶制作成底部相互连通的容器,通过加盖和不加盖的演示,加深学生对连通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器材制作简单,取材容易,可批量制作并用于更多学生实践体验。不足的是教师用自制器材替代了教材实验,且课中学生参与弱,无生成教学资源;值得思考的是同样利用实验室连通器器材也可以直接利用橡皮泥等实现封口,起到相同的实验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
1.重难点的确定偏向于知识与技能,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
2.实验探究过程对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体现不充分。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3.学生视角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树立。绝大部分教师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不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用改进的实验来验证已有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缺少生成的教学资源。
4.片面追求实验器材的改进与创新。多数教师忽视了与课标、教材和学生的“深度对话”,缺乏对教材经典的传承与发展,用所谓的“创新”演示或少数几个同学的操作替代了全体学生的实践体验,不符合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
5.实验改进的原创性不足。绝大多数实验改进都是借鉴和复制他人成果,如用热成像仪研究内能的改变、浮力方向、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家庭电路等等。
6.对引用的视频资源没有隐藏logo或标注资源出处。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任重道远。
2022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