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大批判5:国有经济分布领域过宽过深
(2013-04-01 19:15:51)
标签:
财经国企揭密批判 |
分类: 国有企业研究 |
前文提到国有经济总量偏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国有经济分布领域过宽、产业链过长。
国有企业产业链过宽主要体现在:
(1)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解读。包括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里,要保持“绝对控制力”;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九大行业,要保持“较强控制力”。
(2)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
(3)在支柱、基础产业方面,包括国家、省、市和县级地方政府支柱、基础产业。
(4)金融、文化、铁路、烟草、邮政企业等行业,以及数十个国家部门下属的6000多家国企以及科教文卫等行政事业单位下属的由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的国企。
(5)大量省市两级地方国企。
(6)少量县级地方国企。
经过上述层层过滤,加之上述各类、各级国企基层单位多元化经营触角的持续延伸,以及地方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优势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中,几乎看不到在那个好赚钱的行业没有国有经济的面孔。
综观国有经营产业布局,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等大帽子下,在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的庇护下,实际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垄断性,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例如,从3月24号开始,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陆续发布了自己的2012年年报。这4份报告一出炉,瞬间秒杀其它所有同时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四大国有银行每天高达13亿的盈利,更是让所有人惊叹不已。就连人们印象中,作为高富帅代表的两桶油中石油与中石化,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也显得逊色许多。
二是资源性,如果资源价格偏低则可获得暴利。
三是政府投资性,如地方国企中的各类投资公司。
国有企业产业链过长即产业链通吃,例如,比较有名的是煤炭行业的“吃干榨净”的煤焦化产业链,即国企从原煤开采、洗煤到炼焦、化产回收及深加工,从废气发电到生产新型建材,所有煤炭资源在一个园区内“吃干榨净”。
发展全产业链有时也无可非议,但如果国企凭借其上游资源垄断权等,先天在全产业链上占据了一个高位,并凭借此打压产业链其他环节的竞争者,具体手段包括转移定价、不合理地发挥“政治优势”等,则是不公平竞争。
【备注:石油巨头角力全产业链】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林浩光透露,总投资达800亿元人民币的台州化工、炼油、销售一体化项目已经由国家发改委立项,并将进行可行性研究。这是壳牌在中国首次参与炼油业务。台州一体化项目由中石油母公司中石油集团持股51%,壳牌和卡塔尔石油国际分别持股24.5%,项目包括每年炼油2000万吨、年生产乙烯120万吨以及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工程。壳牌媒体关系部的栗陆莎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壳牌在中国的业务包括上游的勘探开发、生产等,下游包括润滑油、沥青等以及项目和技术部。此前,壳牌和天津农垦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壳牌华北石油公司,主要经营壳牌燃油零售业务。15年来,该公司从仅有的几座老式油站创业起步,截至2011年底,公司的总油站数达到210座。壳牌华北石油集团董事长白智生表示,未来5年,壳牌华北石油集团要实现网络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该地区的成品油零售顾客首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