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2022-04-25 12:08:58)
标签:

旅游

摄影

扎溪卡草原

色须大寺

巴格玛尼石经墙

杂谈

分类: 国内旅游-西南
    清晨离开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我们没有继续沿着G214国道向南前往昌都,而是向东沿着省道S217前往四川甘孜州的石渠县、甘孜县,打算经川藏北线G317前往色达寺。从玉树至甘孜县大约600公里,海拔从4400多米降到了3000米以下,在玉树市区北面的歇武镇向东翻越安巴拉山垭口(4700米)之后,就一路下坡进入辽阔的、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游牧族群的扎溪卡草原,伴随着向下滔滔流淌的金沙江的支流雅砻江、查曲河一路前行,眼前景色不断变化,高山峡谷逐渐变成湿地草滩,草地上渐渐地出现了树木,田野中人迹也在增多。这里也是国内藏传佛教寺院最密集的地区,金碧辉煌的藏教寺院比比皆是,色须大寺、甘孜大寺,世界上最长的巴格玛尼石经墙等藏教景观是这段行程上的看点。我们花费两天时间游走了这条自然和人文并举的景观大道,一路上美景连连,快门不断。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扎溪卡,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的藏语名称,至今这里仍保留着最古老的游牧族群,并且还是中国著名的石刻之乡。离开玉树,向北沿国道G214返回歇武镇,向东翻越青海与四川两省的界山安巴拉山。沿途山道弯弯,崎岖蜿蜒,青海省道S303向东翻过安巴拉山垭口(海拔4700米),在这里能看到青海省与四川省之间的界碑,通过垭口后将沿着四川省道S217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横穿扎溪卡大草原。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翻过安巴拉山垭口,眼前的景色与大山西面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景色就截然不同了,不再是白雪皑皑的雪地荒原,变成了色彩斑斓的高原湿地及辽阔的扎溪卡草原。扎溪卡是甘孜州石渠县的藏语名称,意思为雅砻江边。扎溪卡(石渠县)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最高,也是四川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海拔基本上都在4000米以上,虽然少有树木,但由于地处雅砻江源头地区,水系丰富,草场极其辽阔肥美。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扎溪卡(石渠县)的西北部是巴颜喀拉山,东南部是莫拉山,金沙江奔流在莫拉山以南,是石渠与西藏江达县的天然分界线。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东南部的雅砻江(金沙江最大的支流)蜿蜒于巴颜喀拉山与莫拉山之间,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1%,丘浅谷宽,草坝连绵,形成辽阔的扎溪卡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是过去石渠人的生活方式,扎溪卡草原就是石渠人主要的生活舞台,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茫茫的雪山、流淌的雅砻江、无际的扎溪卡、成群的牛羊、星星点点的帐篷、自由自在的水鸟。。。。。。这一切构成了扎溪卡画卷般的景色。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在荒无人迹的草原上,看到一群藏人在河边草地上搭建帐篷,似乎他们是来旅游的。其实不然,这就是扎溪卡草原上的一个游牧家族,只不过牧人们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了。据说这是草原上最古老的游牧部落-查加部落,主要分布在石渠县长须贡玛乡境内,共60多户牧民,来自雅砻江下游一个叫查加的地方。数百年来他们与周围部落很少来往,相对封闭,原始部落的戒规和习俗保留得相对完整。至今他们还用最原始的方法提取酥油;用一种很独特的方式杀牛;无论男女都不沾烟酒;不与其他部落通婚,甚至还有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家庭的存在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如今在政府的提倡下,越来越多的藏族游牧民告别牦牛背,废弃破旧的老屋帐篷,开始在地势相对高一些的坡地、靠近城镇的地方盖建漂亮的房屋,过起了规矩的定居生活,政府为他们分配了固定的牧场,甚至在扎西卡草原上出现了农耕。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色须寺。离开山区来到了一片较为平坦的草原上,海拔4000米,一片金碧辉煌的寺院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西康地区级别最高的藏传佛教寺院~色须寺,规模宏大的寺院由100多座寺庙组成,在辽阔的草原上显得分外庄严雄伟。这里的高级佛学院能授予“格西”学位,这是担任札仓(僧学院长)或中小寺院的堪布(最高主持人)所必须的学位,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年轻的喇嘛,甚至还有不少来自欧美的外国学僧。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佛钟响起,色须寺高级佛学院上课了。课堂门外散乱的鞋子,粗粗数了一下绝对不少于100双,看来又会有近100名学僧可以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了; 课堂上听讲的学僧老少皆有 还有老外呢。寺院正在扩建,殿堂已经非常富丽堂皇,而学僧们的生活环境还是较差的。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世界上最长的巴格玛尼石经墙。沿着S217省道继续前行不远,穿过阿格日垭口,向左下道沿着河滩上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前行约10公里,就来到了著名的巴格玛尼石经墙。别看扎溪卡(石渠县)地处雪域高原,自然环境异常恶劣,但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孕育出类型丰富、特点鲜明的扎溪卡草原石刻文化,摩崖石刻与玛尼石刻。据说在扎溪卡全县境内有20多处玛尼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格玛尼石经墙,长度约2公里,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玛尼石经墙。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巴格玛尼石经墙的墙体全部由玛尼石片垒成,是信徒们在石片上一锺一凿地刻上六字箴言和藏传佛教的經文、再将其一块块地垒上去后逐渐形成的。墙体两边的窗口里摆放着各种佛像,雕刻精美传神。巴格玛尼石经墙是深埋在藏族人民心底的一道信仰的长城,是橫臥在美丽而辽阔的扎溪卡草原上的一条巨龙。石经墙全长近2000米,宽五米、高三米、石块总数约2000万块,是目前藏区最长的玛尼墙,可谓世界之最。巴格玛尼石经墙从巴格一世活佛桑结彭措1671年在此放下第一块玛尼石算起,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玛尼墙至今仍在不断地加长,我们也在这里添加了玛尼石片,祈福扎溪卡草原,也祝愿我们的旅程一切顺利。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别看这里是罕见人迹的高原草甸,围绕着玛尼墙转山的人可不少,很多人都不像是本地人,似乎是专程前来此转山的。人们一边摇着转铃一边颂经,转一圈约56公里。转山祈福肯定对身体健康有益,可以长命百岁,不要说有菩萨保佑,每天在这毫无污染的环境中转上一两圈,怎会不强身健体?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从石渠县到甘孜县。继续沿S217省道前行,经玛尼干戈,抵达G317国道上的甘孜城。出发前博友们介绍这个路段的景色不错,自然与人文景观交错,山水与寺院共存,不过由于地处高原,天气变化无常,行程前半段天气还很好,瓦块云罩天,转过几个山头,天空就突然暗了下来,甚至下起了小雨,好在翻过几座山梁后天气逐渐好转。这条路也是一条红色治旅路线,当年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方面军抵达甘孜,在甘孜城与早期到达这里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在会议上确定继续北上,从甘孜抵达石渠,而后向东北方前往甘南。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途中经过一个被称为太阳湖的小水库,确实是实至名归,翻过太阳湖旁边的高山,立马见到了太阳,昏暗的天天气突然变成蓝天白云,山两边的温度竟然相差近10度。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路旁出现了很多的秃鹫,这些专门喜爱腐食的秃鹫拥居在这里,说明附近不远处有天葬台。天葬在这个地区很普遍,反映出这里较为富庶,有关天葬的介绍见下篇游记--色达。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玛尼干戈是省道S217与国道G317川藏北线交汇处,玛尼干戈的意思是堆积了玛尼石,飘扬着风马旗的地方,标示朝佛之路,昭示过往行人。这个草原小镇,自古就设有驿站,如今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沿途道路上来往的行人大都是典型的康巴藏人,头系红头绳,身佩长长的藏刀,黑黝黝的,非常强壮,但似乎看不出传说中康巴男人英俊无比的样子。很想拍一张他们的照片,但他们总是不让你拍,倒是这里的女人比较大方,不但直视相机,而且还招手向你致意。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这是一块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圣地,山上有很多金碧辉煌的寺庙。小镇街上普通百姓不多,但却有不少喇嘛在逛街,甚至还有几位觉姆(女喇嘛)在采购。最有趣的是两个脚蹬耐克鞋的小喇嘛在一家店铺门口挑选影视光盘,由于意见不同,争论不休......,如今清修的佛门弟子也不甘寂寞了。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甘孜城位于甘孜州北部雅砻江畔,康北地区腹心地带,海拔3390米,是一座山水环绕的县城,从玛尼干戈沿川藏北线(G317)东行近百公里即可抵达甘孜城。这是一个纯藏区,藏族人口所占比例超过西藏,占全县人口的95%以上。这座小山城内街道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已有近千年历史的甘孜古城近几年来加快了城市建设,城内矗立着很多高高的塔吊,方方面面都在与时俱进。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甘孜城内最著名的景点白塔公园在城东南,就在我们下榻的酒店旁边。公园内包括色西底那仓寺,即那仓活佛的家庙;主体建筑是白塔寺,为一座高达37米的大宝塔,宝塔底三层宝座均按北京天坛祈年殿底座比例大小而兴建,白塔内有第七世那仓活佛的金身。七世那仓活佛是十世班禅大师的助手,历任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等职。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甘孜城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实现红军两大主力--二、四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的地方。19363月,毛儿盖会议后由于张国焘搞分裂,其领导下的红军三十军放弃北上,南下来到甘孜,在这成立了康区藏族人民自己的革命政府--"甘孜博巴政府"6月红二、六军团抵达这里,在甘孜孜苏寺门前举行了长征历史上有名的甘孜会师,7月,任弼时、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主持召开了一次团结会议--甘孜会议,建立了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六军团组成;实现了两大主力红军--二、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716日,红军总部离开甘孜,经石渠前往甘南,短短的半年里,红军在甘孜各地留下了大量红军的遗址和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这里有一座红军纪念馆,微风中艳丽的格桑花从之中矗立着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联谊的塑像。五世格达活佛,法名洛桑登真,被称作红军藏族朋友的领袖,解放后先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康定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往日之旅【藏区行】-走石渠进入甘孜州

      待续:往日之旅【藏区行】-游走甘孜佛境色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