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2016-02-22 19:28:26)
标签:

山西晋祠

三晋名泉

金人台

鱼沼飞梁

圣母殿

分类: 国内旅游-华北
      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晋祠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公元386557年),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第一位晋王姬虞及母后邑姜而建。贞观二十年唐太宗返回故地,撰写碑文《晋祠之名并序》,并将晋祠进一步扩大。晋祠是三晋大地上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集祭祀、宗教、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为一体。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诉说着千年故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将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祠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三晋名泉、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构成了晋祠主要景点。东西一条主线,南北两组建筑,本不是同时期盖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有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不是杂乱无章,显得布局紧凑,既像是庙观的院落,又像是皇室的宫苑。晋祠不大,但故事很多,无论走到哪个景点,都会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三晋名泉。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清澈见底,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会仙桥智柏渠上一石桥。这里有两个典故,都与明朝大奸臣严嵩的儿女亲家、为官清正廉洁的罗洪先有关。其一是他到严嵩家做客,得罪了严嵩,严嵩的女儿奉上一杯茶,他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茴香,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枣枣茴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于是连夜逃走,躲过一难。无官一身轻的罗洪先来到晋祠,信步走到智柏渠上的木板桥边,见桥西有一农家少妇,衣着得体,鬓发如云,貌似罗缚,便不由地口吟出赞美的诗句:“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妇人听罢大怒,回敬道:“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而去。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桥突然起火,方才醒悟,村妇并非凡人。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诗一首:“悬翁山中一脉清,龙蟠伏虎隐真名。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而名声大噪。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金人台位于晋祠中轴线会仙桥正西。台呈正方形,四周砌栏板。台中心有琉璃制成的小阁,高达丈许,为明代遗物。台四隅各有金人神像一尊,四神像通高225厘米,头戴冠,身披甲,魅梧壮硕,昂首挺胸,眉梢倒竖,睛眼暴鼓,是宋代威武军将的写照。关于金人解说各异,依西北隅金人胸前铭文记载:献上昭济圣母,永充供养倚灵感于永老,获恩德于长年,意思是金人为护祠金神,侍卫圣母并祈求保佑之将士。依《晋祠志》所云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金人质属为金,是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之神。东北隅的金人明代之前已毁,明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补铸,又毁,如今所见为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补铸。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对越坊,一座造型别致,结构精美的牌坊。坊额正中有两个镏金大字“对越”。传说明代大书法家高应元是一位孝子,其母患头疼病,其终日守候床前,精心伺奉,寻遍天下医者,但仍久治不愈。依朋友介绍,来到晋祠吕仙阁祖师爷像前求签,望得神明的眷顾。求得一签,上书"添砖加瓦",随即在晋祠中转看,发现院内殿、堂、楼、阁、亭、台、塔、榭一应俱有,唯独缺少牌坊,于是立即开工建造。果然开工三天后,其母病愈。牌坊建好后,其亲自挥毫泼墨,写下了气势恢宏的"对越”二字,以报答宣扬神明的恩德。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献殿晋祠的国宝级建筑之一,是我国现存古建中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实例,始建于北魏,现存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八百多年来只经过15941955年两次大维修,至今保护完好。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简洁,出檐深远,外观酷似凉亭,但整体结构轻巧稳固。献殿在建筑学上很有特点,梁思成先生评价献殿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敬经久不坏。这座大殿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鱼沼飞梁是一座在晋祠圣母殿前的石桥,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鱼沼为晋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桥曰飞梁,亦称板桥,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衬托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鱼沼飞梁与献殿、圣母殿同为晋祠三宝,国宝级的建筑。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圣母殿,晋祠内国宝级的宋代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崇宁元年(公元1102)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为宋代遗物。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齐年柏和撑天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古柏。齐年柏又名卧龙柏,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齐年柏从周代至今,树龄2990年,为国家级珍稀古树,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这株古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宋代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赞美它。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唐叔虞祠,位于圣母殿右侧的唐叔虞祠是祭祀第一代晋王唐叔虞(姬姓,名虞,字子于,又称晋唐叔虞)的祠堂,晋祠中的主要建筑之一,供奉着晋祠真正的主人,坐北朝南,由山门、享堂、东西厢房及大殿组成。现存建筑为宋元之际所建,虽经元、明、清及当代多次修缮,但大殿主体仍保持元代风格,里面有明塑唐叔虞像。大殿前廊两侧各立大碑一通,分别是元至元四年(1267年)所刻的《汾东王庙记》碑,和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刻的《重修唐叔虞祠记》碑。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圣母殿的背后是悬瓮山,据《方舆纪要》载:"悬瓮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晋水所出"。山上有一些较小的亭台庙宇。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难老泉。晋祠风景区主要得益于水,难老泉日注不穷,园内九龙湖、台驿泽、留山湖、智伯渠、池沼,都来自难老泉。冬日清晨,泉水日出不止,清澈透底;三九寒天,水中萍草长生,翠绿动人。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舍利生生塔。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端的奉圣寺浮屠院中,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传说释家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莹的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帝年重建此塔时,发现一粒变成千百粒,有许多舍利子,莫非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于是此塔取名"舍利生生塔"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奉圣寺,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的别墅。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敬德将军为建佛堂,超度众生,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悬瓮山麓的晋祠-2016山西(5)

      至此2016年初山西行的游记全部载完,真是不虚此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