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2015-05-06 06:41:30)
标签:

旅游

淮安

镇淮楼

总督漕运部院

淮河入海水道

       淮安市,古名淮阴,中国历史名城,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是江淮、淮扬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也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淮安地处苏北平原中部,频临淮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中国七大江河之一的淮河穿越其境,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镶嵌其中,这里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淮安因此被称为“漂浮在水面上的土地”。水造就了淮安历史上的繁荣与兴盛,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更成就了淮安“水运枢纽、南北要冲”,“南穿北马,九省通衡”的荣耀。在大运河繁荣的明、清时期,这里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四大都市,因此“中国运河之都”,“天下漕运之都”的美名铺天盖地。由此这里有很多与大运河、漕运、治理淮河有关的历史文化景点,如大清11位总督中的两座总督府,管理全国河流的河道总督府(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和管理南北交通枢纽大运河的漕运总督府(相当于今天的交通运输部);又如近年来刚刚完工的现代化河道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安澜馆等等。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在这座充满与水相关的古城中,你可以了解到运河是谁下旨建设的,运河何时成为了京杭大运河以及相关的运河文化;了解明、清时期国家"水利部""交通部"没有设在北京,而设在淮安的原因,并且知道为什么历任河道总督最长任期没有超过三年的;知道什么是“黄河夺淮入海”,以及由此造成淮河流域的灾难,如今淮河终于有了自己的出海口,淮河从此安澜等等。。。。。。

 

1、镇淮楼

       镇淮楼是我们在淮安参观的第一座与水有关的古建筑,位于淮安古城(淮安市淮安区)中心,当地人俗称鼓楼。这座历经沧桑,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因为纵贯淮安的大运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命脉,南粮北运都要从运河穿长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而淮安地处水系复杂的江淮平原的中心,"扼江北之要冲,为南北交通之孔道",水系水位的不同及高低变化,运粮船需要多次上下搬运倒仓,所以船只均以抵达淮安视为安全通过。因此无论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为此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

       在元代,淮安 "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此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明代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故又称为"鼓楼"。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重建。坐北面南,底座为砖砌基台,略呈梯形,坚实稳重。基台正中为拱形门洞,宛如城门。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镇淮楼上有一些文物展览,包括明代的"铜壶滴漏"但多为复制品,意思不大。登楼的目的实际上是可以俯瞰北面明清时期的漕运总督府遗址全貌。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2、漕运总督府

       总督漕运部院,即漕运总督府,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官署,相当于今天的交通运输部。这个府衙在中国历史中异常重要,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可能现代人无法理解,漕运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可当你知道皇帝老儿的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漕运而来,自然就明白其中道理了。自古以来两江(指江南省(今江苏、安徽和上海)和江西省),是王朝的财赋重地,在清代甚至达到全国上交总数的70%。而在火车出现之前,中国南北交通运输主要靠京杭大运河,水运是唯一可行的运输方式,因此畅通和保障两江及浙闽地区与朝廷之间的交通运输,确保地方公粮被安全运抵京城是非常重要的。“漕运是王朝兴衰的命脉”,因此明、清时期,在两江这块土地上会同时出现三位二品以上的总督,两江总督(地方总管,负责收税)、漕运总督(交通部长,负责粮食和税银的运输)和河道总督(水利部长,负责保障河道安全)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历史上的总督漕运部院已经毁于上世纪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其遗址位于今淮安市淮安区中心,占地约三万平方米,与其南面的镇淮楼、北面的淮安州府大堂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淮安古城的中轴线。当时漕运总督府建筑规模宏伟,有房213间,牌坊3座。中轴线上分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堂、淮河节楼。东侧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览亭等。西侧有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大门前有照壁,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如今这片遗址中轴线上仅建有一座建筑,这就是2002年在发现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并在其下3米处还发现有宋元代文化层后,建设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它形单影只的坐北朝南注视着这片漕运总督府遗址。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漕运博物馆建与漕运总督署遗址相整合,采取我国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而建设。博物馆集中陈列了古代漕运(运河水上运输)工具及附属遗留物品,漕运总督府内工作与生活用品,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如唐代副宰相刘宴、宋代范仲淹、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伦、琦善、段祺瑞等)的信函、书札,墨迹及生活用品,以及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证券、量具、代用品,向世人完整地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都说淮安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遍地是历史,到处有文化!果不其然,在这座中国漕运博物馆中我们好好地补习了一堂历史课,了解到漕运在过去的中国是如何重要,漕运是制度、是生活、是政治、是文化!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3、河道总督府

       河道总督府在淮安市清江浦。比漕运总督府幸运一些,河道总督府虽然门前和部分院落被民居已经占据,总督府大门也已经没有了,但主要院落尚存,这要感谢当时占用这里的街道工厂的客观保护。现在展区大门是当时河道总督府的旁门。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河道总督全称总督河道提督军务,是清代设在淮安市清江浦的高级官员,官至从一品正二品,负责全国河道的疏浚及堤防。清江浦的重要地理位置说明了在这里设置河道总督府的必要性。清江浦在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享有盛誉的、繁荣的交通枢纽、漕粮储地、漕船制造和商业城市,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素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称。当时在这里设有属于户部管理的皇家仓库和属于工部管理的4大漕船厂,驻扎有包括河道总督在内的等许多重要官员。由于北方运河水量不足,清朝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因此大量民间船只必须在此进行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的变更。那是淮安的鼎盛时期,全国漕运指挥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全国漕粮转运中心、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均在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淮安,同时也让淮安饱受水患之苦,特别是历史上黄河数次"夺淮入海",让这块富庶繁华之地几经衰落。淮安之所以得名,反映了当地人民长期以来祈盼"淮水安澜"的美好愿望。漕运是淮安的历史,兴修水利、与水患斗争同样也是淮安的发展史。

       如此严重的水患怎不让住在北京的皇帝忧烦,所以从明朝开始,朝廷就在苏北建立了河道总督府。河道总督要秉承皇帝的旨意,顺利完成全国的防洪抢险、工程修建、催攒漕粮、治安巡防等事务,确保黄淮安澜与运河畅通。·河清海晏,那就是太平之世界也!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清初河道总督府设在山东济宁,统管全国水利事务。康熙十六年(1677),治河名臣靳辅在参与平定三藩后,出任河道总督。因考虑到淮安是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治河工程最重要的地方,为便于及时掌握水情河势,就近指挥,于是将河道总督府搬至在淮安城西北的清江浦。雍正七年(1729)由于南北河务无法兼顾,故将河道总督府分为江南河道总督(南河总督)驻清江浦,管辖江苏、浙江、安徽的河务,河东河道总督(东河总督)驻济宁,管辖河南、山东河务。次年又增设直隶河道总督(北河总督),归直隶总督兼领。南河总督“掌黄淮会流入海,洪泽湖汕黄济运,南北运河泄水行漕及瓜州江工,支河湖港疏浚,堤防之事”,辖有4道、24厅、24营。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由于河务直接关乎漕运,皇帝老儿肯定重视。康熙和乾隆各自六下江南,都六次驻留漂浮在水上的淮安。康熙六次都亲临水利工程,乾隆则有三次亲临水利工程,两次亲临漕船制造。“治重黄淮运,事关天地人”,针对治黄、导淮和济运等多目标的治理要求,遵循“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等方针,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持续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使得淮安地区成为当时水利工程最为密集,工程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可以说淮安地区近700年的水利治理历程就是一部浓缩明清中国水利发展史。历任河督中,政绩比较显著的有张鹏翮徐端黎世序等。在御碑园中有不少皇帝的表彰题字碑,最显著的当数乾隆赐予总督高斌的“绩奏安澜”。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由于河道总督府掌握的工程钱款非常之多,清初,朝廷每年拨给南河河工修防银达四百五十万两之巨,决口漫溢时还另有支拨。初期由于选择的总督比较负责,而且都是治水专家,监管较严,所以确实起到了治河疏运的作用。但乾隆之后,南河总督及下属官员驻扎的清江浦,繁荣也达到鼎盛,上下十数里长街,各种店铺、酒楼、茶社、浴室鳞次栉比,上百家青楼妓院日夜歌舞,风气奢侈。南河总署官员们肆意贪渎、降低工程标准,中饱私囊的情况屡见不鲜,经常受到舆论强烈谴责。朝廷无奈,只得屡换总督。在清朝设立南河总督府的129年中,共有4434位总督,但成效不大,这是必然的,在那个社会全面腐败,对官员们的监管形同虚设的年代,结果必然是这样的。在强烈的谴责中,随着漕运作用淡化,于咸丰八年(1858年)南河总督衙门最终被撤销。在以后的近百年中,黄淮地区的水患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个曾经极其富庶的地区,变成了“老大难”的地区,直到解放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和“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指导下,黄淮地区才得到新生。想想那个时代与我们现在有多么的相同,社会确实积累了很多财富,但却面临全面腐败,国破家亡的教训,太可怕了!

 

       如今河道总督府的后花园通过当地水利部门的努力,已成为一座公园--清晏园。清晏园初名西园,继名淮园,又名澹园,后名清晏园,含河清海晏之意。清晏园的建筑风格既具备北方园林之雄伟,又兼有南方园林之秀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夕阳中我们漫步在这座花园中,雨后的空气异常清新,园内的绿树红花分外妖艳,湖水中的温泉冒着热气,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让人感到特别惬意!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4、淮河入海水道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流经河南、安徽、江苏数省,注入黄海。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淮河在很长时间里已不能直接注入黄海,而是通过长江入海的,淮河实际上成为了长江的支流。造成淮河失去直接入海的原因是1194黄河侵泗夺淮,其泛滥带来的巨量泥沙淤塞了淮河两岸的许多河道,淮河从此失去了原先畅通的入海通道,因此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使原本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有着“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富庶的江淮平原成了洪水泛滥区,人民生活极度贫困。800多年来,数十位河道总督都是在努力解决这个直接威胁漕运的黄淮水患问题,但往往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无法根治。频繁遭灾的淮河流域人民一直深切地盼望彻底治淮,疏通淮河入海水道,使淮河发生洪水时,能够迅速排水入海,将发生水患的可能降至最低。

       来到淮安后,当地从事治淮工作的朋友就领着我们进入了苏北灌溉总渠管理处的大院,参观了“淮河安澜展示馆”。这个展览展示了从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治淮工程,到2002年完工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以及对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展望。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曾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从北宋末年开始,战乱频繁,黄河乏人管理,黄河决溢多次入泗淮。特别是在1194年第四次夺淮,迫使淮河大改道,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淮河长期不再有入海口,改在三江营汇入长江。清朝咸丰五年(1855)黄河再度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河道为入海口至今。但由于黄河多年夺淮入海,导致大量泥沙淤积淮河道,致使淮河排水一直不畅,水患频繁。2003年竣工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工程全长163.5公里,河道宽750米,深约4.5米。入海水道贯穿江苏省淮安市的清浦区、淮安区和盐城市的阜宁、滨海2县,并分别在淮安区境内与京杭大运河、在滨海县境内与通榆河立体交叉。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淮安区境内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叉的淮安枢纽工程就在展览馆的旁边,这是163.5公里的淮河入海水道的的第二级枢纽,第一级立交枢纽在滨海。在这里南北走向的京杭运河与东西走向的淮河入海水道以及苏北灌溉总渠立体相交,下面一层河道是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上面一层是京杭大运河,此时大运河上的长长货船正在通过立交河道。枢纽主要建筑物除包括入海水道穿京杭运河立交地函外,还有古盐河与清安河穿堤涵洞、渠北闸和入海水道北堤跨淮扬公路立交旱闸等。淮安枢纽工程20001020日开工;,20031021日工程竣工,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2003628日,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淮安枢纽工程史无前例地经受住考验,顺利泄洪入海。

       建成后的淮安枢纽工程典雅美观,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跻身国家水利风景区的行列。那矗立在大运河边上的观景台犹如两座高高的丰碑,记录着江淮人民数百年来与淮水相依相博的历史,记载着那些专心治淮之人的丰功伟绩。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登上立交工程上方的钢缆拉桥,俯瞰淮安枢纽工程全貌。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如今滚滚流淌的京杭大运河除继续承担山东、江苏等地的水上运输外,又有了新的作用,承担起南水北调(东线)的任务,源源不断的长江之水通过多级泵站的提升,正在流进苏北、山东以及河北大地。这些巨大的泵站设备,就正在用于南水北调工程。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漂浮在水面上的淮安-2015苏北行(6)

    本文结束

    待续:江淮历史名城淮安-2015苏北行(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