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2015-04-22 19:54:08)
标签:

旅游

曲阜

孔庙

孔府

孔林

分类: 国内旅游-华东

       曲阜,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国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位于山东省的南部,现为济宁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除孔子外,这里也是黄帝诞生地,是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说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各类文物古迹600余处,其中6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三孔”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即孔庙、孔府、孔林,是这里最为著名的景点。

 

       4月初在泰州兴化垛田油菜花的吸引下,我们驾车从北京出发,在前往江苏泰州市1000多公里的途中,我们选择了曲阜作为中途落脚点,这不仅因为曲阜刚好距离北京约550公里,适合做落脚点,也因我们已多年没来过“三孔”了,很想故地重游。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座环绕城墙的古城复原了当年的鲁国国都,城中有孔庙、孔府,以及不少宣扬孔子文化或地方特色的商铺、茶馆、饭馆等。孔庙外随意叫卖的临街小商贩与孔府威严的牌楼、石狮混杂在一条狭长的街道上,即便是今日,仍可看到孔家的显赫。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1、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子,表彰儒学的庙宇,始建于战国,完善于明清时期,是世界上两千余座孔庙中最大的一座。孔子逝世后仅一年,鲁哀公就下令建立孔庙祭奠;汉高祖刘邦更以祭天的仪式来祭孔子。孔子的后人们世居于曲阜,并接受历代朝廷的封赏,在宋朝大肆崇儒之风的影响下,更是登峰造极。曲阜孔庙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不断扩建,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在这座规模宏大、文明遐迩的宫殿式建筑群。

       曲阜孔庙现占地14万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庭院。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堂、17座碑亭,据说共有466间建筑,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园内有大量古树,株古桧明、苍翠欲滴。汉以来的历代碑刻1040多块,更镌刻出中华文明的沧桑足迹。

        孔庙主要建筑大都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依次是庙前牌坊、庙内五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门、大成门)、奎文阁、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寝殿等。

       进入孔庙,首先需要依次穿过数座牌坊,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坊、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其中清乾隆皇帝亲笔御题的“棂星门”牌坊,素以才华横溢字句乾隆在这里居然写了错别字,“棂”字的繁体写法应当是“欞”,而乾隆写此字时丢掉了下面的“巫”字。于是乎各种各样的说法纷纷涌出,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写只有他自己知道,怎么能随便揣摩圣意呢?那可是“杀头之罪”啊!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圣时门后就是孔庙的外庭院,主要建筑包括璧水桥 和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以及同文门周边著名的明朝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年间的4块御制巨碑, 洪武碑、成化碑、弘治碑和永乐碑。让我感兴趣的还有庭院内那几棵数百年的老树,树干上都长着巨大的树瘤,那里面可能应当藏着很多的故事。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进入第六进庭院,迎面是湮没在松柏之中的奎文阁,历代帝王所赐书籍、墨迹的收藏之处。周边两行排列,南八北五13座碑亭,存放着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皇帝御制石碑,故也称御碑亭13碑亭内存碑55幢,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导游介绍,碑亭采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碑亭中间没有立柱的结构问题。由此方知,形容人之间相互争斗的贬义词勾心斗角,原来放在建筑学中则是褒意。

       13座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东起第六座金代建设的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贔屃,水盘,约重65吨。此碑用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和交通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着实让人惊叹。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穿过大成门,就来到了孔庙的主体庭院。庭院中间的杏坛,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建于宋代,由于当时四周环植杏树,故此得名。庭院正面是建筑在汉白玉基台之上的大成殿,大有与故宫太和殿相媲美之势。庭院两边廊房被称为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初建时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已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庙主体建筑大成殿,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最为特殊的是居然有石雕的龙柱擎檐矗立在殿前。28根独石雕成的擎檐高达6米,下饰莲花柱础。殿左右及后面檐下18根石柱,皆为八棱形水磨浅雕团龙,每柱雕龙72条,现在已经看不清楚了。殿前檐10柱,则为浮雕双龙戏珠,衬以波涛,缀以山石。龙柱两两相对。造型精美,雕刻剔透,实为罕见。北京故宫里的檐柱都不是雕龙的,非皇家的孔圣人居然敢用石雕龙柱,确实让人感到诧异。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来曲阜祭拜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其超过皇宫而怪罪。但究竟这是哪朝哪代的“大胆之徒”的杰作,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最后一个庭院是寝殿,如今这里已用来展览与孔子和儒学有关的字画。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2、孔府

       孔府是孔子嫡系长支世代居住的府第,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筑群,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孔子去世以后至宋代以前,孔家长子长孙依庙居于阙里故宅,看管孔子遗物,奉祀孔子。历代帝王在尊崇孔子推行儒家文化的同时,对其子孙一再赐地建府。宋宝元年间,首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兼曲阜县令,府宅改称衍圣公府。明洪武十年,重建府第,府内始设置官署,建衙宅合一的府第,后经历代扩建,达到现在的规模。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从明朝开始,衍圣公官至一品,主要职责仅是护卫孔子林庙、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因此现存的孔府占地12万平方米,按明代一品官府第建制。主要建筑以明清建筑为主体风格,三路布局,前堂后衙,府第功能分区明确,建筑排列有序。中路前为官衙,供衍圣公处理公务及宗族事务;后为内宅,是衍圣公饮食起居之所。东路前为东学,供衍圣公读书励志、接待官员;中部为家庙,供衍圣公奉祀先人;后部为一贯堂,供衍圣公次子、奉祀子思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使用。西路前为西学,供衍圣公学诗学礼、诗文会友;后为花厅,供衍圣公闲居。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此时正值春暖花开,孔府后花园百花争芳吐艳,美不胜收。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五柏抱槐。数百年的五棵柏树环绕之中,居然长出了一颗槐树。孔子第73代嫡孙,袭袭封衍圣公孔庆镕面对此奇特古树风姿曾吟咏,留下著名诗句“五干同枝叶, 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 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 合傲岱岩松”。表达了对具有团结、坚毅精神,弘扬正义,亲善民众的君子的赞美。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3、孔林

       孔林是孔家的陵园,坐落于曲阜古城城北,从城中心鼓楼1.5公里就可到达。孔林占地3000余亩,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沿着长长的孔林神道一路前行,经过木构牌坊至圣林、二林门进入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院内就是孔氏家族陵园。长达1000多米的神道,一路苍桧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多为宋、元时代所植。林道尽头是著名的园内圣水--洙水河。由此往北不远处就是孔子享殿。进入这寂静的神圣之地, 让人不由得感到肃然起敬。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洙水桥向北不远处就是孔子的享殿内院,院内有孔子及儿孙的墓碑。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兽。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 沂国述圣公孔子思墓,传说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想来国人确实聪明无比,不论此墓穴因地势摆放成什么样,大概聪明的国人都能给出一种美好的说法。但无论怎样,这里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演绎的淋漓尽致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走出孔子享殿庭院大门, 外面是历代孔子嫡子的墓地。孔子名声显赫,但其子孙有较大作为的不多。墓地中据说最为显贵的当属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妻子的墓--于氏坊。这位于氏夫人原来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子女名义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坊。稍有成绩的就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他因著<</SPAN>桃花扇>一书面名盛一时。他的墓穴位于内圈外侧的东北角。墓碑上刻有奉直大夫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曾为康熙皇帝导游孔庙和孔林,由于他学识渊博,讲解生动而深得皇帝的赏识。

       让我们饶有兴趣的是孔家第62代孙的墓碑,它处于明代墓碑群中,碑最上面刻有“大明”字样,但落款却是“顺治二年十月吉日”,这一定是一位明清两朝交替年间的衍圣公,死于明朝崇祯年代,但完成立碑时已经是清顺治年间了。同时有明清两朝标记的墓碑实属罕见。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孔子桑梓之地曲阜-2015苏北行(2)

       本文结束

      待续:  兼融吴楚越之韵的泰州-2015苏北行(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