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2月印、尼行(1)--印度泰姬陵
(2月23日)
本组游记记叙了2012年2月我在印度、尼泊尔商务工作期间,借助闲暇,在当地朋友陪同下有幸对印度、尼泊尔一些较为著名的景区的游览,这些景区包括印度的泰姬陵、阿格拉(Agra
Fort)红堡、新德里市区,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市区、佛祖诞生地兰睥睨等,虽然这些景点仅为印、尼众多美景中的一偶,但确为精华,并进而使我对陌生的印度和尼泊尔历史有了些皮毛认识。
2月15日我们一行乘坐印度国家航空公司的班机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机场,这个机场还是很现代化的,也很为印度人所自豪。当地的朋友到机场来接我们,很快就进入新德里市区入住酒店,开始了我们在印度的生活。

1、游览泰姬陵
一周工作下来,借周末休息,我们就自驾车前往印度最著名的景区,也是号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泰姬陵。泰姬陵坐落在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城附近的亚穆纳河畔,距离新德里146公里。
从新德里到泰姬陵虽然只有140多公里的路程,但我们却走了4个多小时。一路上道路的路况之差使我大感意外。听说直到今天印度全国尚没有一条真正的高速公路,而从新德里到泰姬陵的这条路还算是国内较好的公路了,但在我看来连国内的二级公路水平都达不到。路况不好,道路管理就更不敢恭维了。印度的公路上机动车还真不少,据说机动车普及情况不差于中国,感到不解的是冒着黑烟的拖拉机、嘣嘣车也能够堂而皇之地行驶在公路中间;公路上几乎完全看不清楚行车线,快速车与慢速车、机动与非机动车根本不分道,相互混行,乱开乱停;路上的小卡车很多都变成了载人交通工具,且不仅车厢里能够坐满人,车厢外还”挂“有不少。道路两旁行人与家畜混杂,特别是在路旁城镇处,更是人满为患,将本来不宽的道路挤成了夹道。再加上时不时地有印度教信奉的神牛肆无忌惮地慢行在前方道路上,你想想这条路上的状况会是怎样?对此印度人很习以为常,同行的一位曾经留美的印度同事讲,对此他自己都感到脸红,但人们的习惯就这样。看来在这里,无论是开车的,还是坐车的都必须要有好心态、好耐心,否则非得急死。



尽管交通状况如此混乱,但也有有趣的事情。这里的人很友善,车辆相碰在他们看来很平常,由于车速慢,相碰一般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相碰后,大家下来看一下,相视一笑各走各的,有时连下来看看都省略了。仔细观看路上跑的车,没有刮碰过的车还真不多。只有个别档次极高的车辆是干干净净的,因为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都会自觉避让这些贵族、高种姓人或高官的车辆。
在距离泰姬陵1公里的地方,我们停车买门票,然后换乘电瓶车或马车来到泰姬陵大门,据说这是为防止汽车尾气污染泰姬陵。


景区大门是一座典型的枣红色印度式建筑,入口处游人并不很多,但秩序却不是很好,印度人好像与我们中国人有些相似,不善于规矩排队。门口有全副武装的军警把守,他们个个神态严肃,戴着贝雷帽。进入大门,一道栏杆挡在眼前,栏杆旁边有两个帐篷,分别对进入景区的男女游客进行安检。


进入景区,走过一排看似门廊的建筑后,右手边就是进入陵园的高大门廊了。


泰姬陵,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莫卧儿王朝(1526~1857),由成吉思汗的后裔巴布尔建立的印度朝代。该帝国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后裔,信奉伊斯兰教),它既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也是印度文化融合不同传统影响的充分体现,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
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都说长城也是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但由于有很多的版本,所以无法给予七大奇迹最权威的定义。最新版本是在2001年,由世界“新七大奇迹”基金会(由法国人贝尔纳·韦伯创办,成立于2001年)发起新七大建筑奇迹网上选举产生的,分别是中国的万里长城、约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秘鲁的马丘比丘、墨西哥尤卡坦的奇琴伊察金字塔、意大利罗马的竞技场、印度的泰姬陵。其他说法还有中国的秦始皇陵(在陕西当地导游们都这样介绍)、柬埔寨的吴哥窟(在吴哥窟参观时也都这样介绍),等等。。。。。。
被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形容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的泰姬陵是一座为爱而生的建筑。传说莫卧儿王朝第五个皇帝沙贾汗(1627年-1658年)的爱妃蒙泰吉·马哈尔娇艳美丽,才华过人,在随同沙贾汗出巡的途中不幸去世,时年39岁。沙贾汗茶饭不思,决定建造一座独一无二的陵墓来纪念这位与他形影不离的爱妃。沙贾汗征调2万多名民工,花费了22年建造了这座陵墓。陵墓主建筑全部使用来自印度拉贾斯坦的白色大理石,并用各色各类宝石镶嵌。原来他还打算用黑色大理石在亚穆纳河的另一侧为自己建造一座同泰姬陵一样的陵墓,以永远陪伴他最爱的王妃。但他的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因为由于豪华陵墓的建设,几十年来国库已被掏空,他自己也多年不上朝理事,纵容了宫廷阴谋的孳生,几个儿子纷纷钩心斗角,其第三个儿子奥伦则布设计谋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并扣押了父亲,登上宝座。沙贾汗则被关押在三公里外的阿格拉红堡皇城内,只能遥望爱妃的陵墓,以回忆度日到死,才被葬在泰姬陵里陪伴他的爱妃。


泰姬陵整个陵园为长方形,据资料记载长576米,宽293米,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大门与陵墓由一条宽阔笔直的用红石铺成的甬道相连接,左右两边对称,布局工整。在甬道两边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间修建了一个“十”字形喷泉水池。泰姬陵的前面是一条清澄水道,水道两旁种植有果树和柏树,分别象征生命和死亡。

泰姬陵景区中最引人瞩目肯定当属用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泰姬皇陵。皇陵上下左右工整对称,中央圆顶高六十二米,里面放置着国王与王妃的灵柩。皇陵四周有四座高约四十一米的尖塔,内有50层阶梯,是专供穆斯林阿訇拾级登高布道而修建的;塔与塔之间耸立了镶满三十五种不同颜色宝石的墓碑。此景此色,这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在到当地朋友介绍声中,沿着水道两旁的道路前行,并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拍摄泰姬陵。




一位皮肤黝黑,看似文雅的印度年轻人热情的招呼我们跟着他,他不断用几乎听不懂的中文说着什么,用手势比划着教我们如何拍摄趣味照片,甚为热情……,随后这个印度人向我们伸手要小费,原来是做生意的。不过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出没在世界旅游景区的“老客”们,这很习以为常,问过当地的朋友,也就仅给了20个卢比。



排队进入陵寝,很快就来到了入口,抬头仰望,坚实的大理石建筑是那样的平滑,墙壁上的花纹清晰、华丽。当地朋友们告诉我,大理石建筑上五颜六色的饰物、花纹等不是用颜料画上去的,而都是用五颜六色的宝石片(当然肯定不是绝世顶尖的珍贵宝石)镶嵌进去的。宝石片镶嵌大理石,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走到近处仔细抚摸,如此平滑,如此严丝合缝,且这么多年下来仍旧结实牢固,不可思议,真不愧是巧夺天工啊!本来觉得一座陵墓再华丽,又怎么能够与我们的万里长城同为古建筑奇迹呢?但从入园到现在不到一个小时,亲身所历,亲眼所见,让我确实感到了这座陵墓的建筑特色真不简单,确为奇迹。无论是从建筑的造型、园区的对称性,还是从建筑物的华丽美观、制造工艺,都可堪称是世界之最,让人不得不为古印度的能工巧匠们的技能所折服。据传说说这座陵墓的设计师就是国王本人(因为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设计师的记载),看来沙贾汉先生真不该做国王,如此不仅让世界少了一位高超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而是多了一位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的、不称职的国王,一位连儿子都鄙视的、可怜的国王。


进入殿堂大门,一股冷气迎面扑来,虽然仅是2月底,但这里已经炎热如夏。殿堂内没有过多的摆设,最为热眼的当然是国王与王妃的灵柩区,为一略呈长形的圈子,四周围有石墙,入口大门用红岩砌建,大约有四、五米高,门顶的背面各有一个伊斯兰建筑典型的白色圆锥形小塔。大门一直通往沙杰罕王和王妃的灵柩台,台的中央则摆放了他们的石棺,壮严肃穆。灵柩区无论构思还是布局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的独特魅力。所有灵柩区中的壁墙都是由大理石加彩色宝石片筑成,看来这种宝石片镶嵌作画技术在当时已经臻于完美,只是不知现在是否失传。由于这里游客较多,且不允许拍照,并很多印度人在那里膜拜,所以我们只是站在远处看了看。



在陵寝东西两侧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辩厅,这是两座式样几乎完全相同的建筑,两座建筑对称均衡,左右呼应,与皇陵形成统一完美的画面。


下午时分,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耀眼的、正在西下的斜阳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





泰姬陵四周是一圈红砂岩的围墙,
并且也是经过精雕细琢。显然墙体是在用红砂岩砌好后,再进行雕琢成型的。片片墙体的图案是那样的精美且相同,就好像是用同一模子浇灌而成。再次由衷感叹古印度人的雕琢技术,
是如此的精细、巧妙。我们沿着东面的围墙,慢慢地向景区出口走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