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融资保证金比例8年来首降增量之下A股能否“活”起来?
(2023-09-12 10:17:40)增量之下A股能否“活”起来?
观点:9月11日,融资保证金比例8年来首次调降。而调降当时,融资余额增加明显,给市场带来活力。指数也在杠杆比例加大的提振下带来活跃,指数迎来全线反攻。历史看,融资保证金比例的调整的政策效果相对明显,其调降和指数阶段性的上行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不过,市场增量资金来源多样,杠杆资金并非是提振市场的唯一渠道。而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也未必一定提振市场活跃,更多的还是需要多方政策的刺激和提振,并在基本面回升的配合下,或才能更好的刺激市场活跃,助推市场向好!
8月27日,中国证监会推出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等多项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经证监会批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发布通知,修订《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昨日(9月11日)是融资保证金比例下调实施的第一天,融资余额增加明显!根据财联社的报道,9月11日,沪、深、创、科创50四大股指均红盘报收,截至收盘,沪指涨0.84%,深成指涨0.98%,创业板指涨0.66%,科创50指数收涨0.67%;沪深两市9月11日成交8410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592亿元,环比增幅达23.35%。
很明显,单日看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不仅市场迎来增量资金,而且在一定程度提振市场上行。回顾历史,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指出,自融资融券业务启动以来,至2015年11月23日,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为50%。在此期间,随着市场回暖,融资规模与交易额快速上升,融资余额增长明显。2015年11月23日,融资保证金比例最低比例调高至100%。融资交易过热局面明显改善,市场平稳发展。现在,这一比例又调整至80%。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历史数据表明,上证指数走势和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重走势在部分时段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我们回看2015年11月23日前的上证指数,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的比重最高接近20%,调降之后这个比重最高仅仅超过10%,而调降之前市场不仅经历几波大牛市,而且市场整体活跃性和波动性,相对强于调高之后。
众所周知,保证金比例是指投资者交付的保证金与融资、融券交易金额的比例,具体分为融资保证金比例和融券保证金比例。此次政策主要涉及的是融资保证金比例的调降,那么也就意味着在投资者保证金金额一定的情况下,保证金比例调降,证券公司向投资者融资规模就会增加,财务杠杆效应就会增强。长江证券研究所非银团队负责人吴一凡指出:“截至2023年9月7日,两市两融余额超1.5万亿元,日成交金额占A股成交金额7.32%,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理论上可释放约4000亿元可融资空间。”由此,我们不仅可以期待融资保证金比例下调后市场增量资金的释放,同时对于市场相对的活跃也可以寄予厚望。当然,如果从相对利好角度,对于融出规模增强预期的券商来说,或带来整体利润的提升。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增量资金来源多样,杠杆资金并非是提振市场的唯一渠道。而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也未必一定提振市场活跃,更多的还是需要多方政策的刺激和提振,并在基本面回升的配合下,或才能更好的刺激市场活跃,助推市场向好!
可喜的是,不仅是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包括调降印花税、优化IPO等等,管理层和监管层已经和正在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制度,旨在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不断努力。而我们也相信,政策持续的积累下,最终将由量变到达质变的飞跃,大概率实现资本市场的活跃。所以,对于战略投资者而言,当前不是悲观时刻,反而是逢低进行配置的较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