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青年教师更需要精神导师

(2013-11-03 08:28:17)
标签:

赵广宇

教育

校园

分类: 专业发展

 【原创】青年教师更需要精神导师

继前面发过的博文《教师与土壤》之后,我又在思考另一个新的问题:青年教师到底该如何成长?

这段时间,我和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一起聊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个话题,绝大多数老师表现出来的态度还是蛮积极的。有两点感受我必须要提一下:一是这些年轻的老师之中绝大多数其实还都胸怀一颗敬畏自己职业的心,他们对教育虽谈不上那么的热爱,但也谈不上反感,只是他们在工作的过程缺乏了一种精神动力,工作显得平淡而枯燥。二是这些年轻的教师绝大多数心态还是积极阳光的,工作热情也很高,有活力、有激情,也善于学习与创新。

其实,我本身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师,只不过比他们多走了一些路,多经历了一些,多了一些体验与感悟罢了。再加上,我是他们的业务校长,对他们的成长关怀也是份内的职责。他们与我交谈给我的两点感受让我很欣慰。回头捋一下与我一起并肩走过的年轻老师们,其中,有很多一部分人早已承受不了教师职业的清贫和辛苦想尽一切办法跳槽转行了。留下来的这部分人,也被时光打磨的没有棱角与个性,原有的教育激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渐渐减弱和消失,原有的阳光心态也逐渐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浑浑噩噩的扎进和尚撞钟的日子里去挥霍教育的时光,去打发三点一线式的教育日子。只有极个别的年轻人不甘平庸的苦苦挣扎。这个现象,不得不让人痛心悲伤。

何以让这些年轻的教师们从激情澎湃逐渐走向了消沉堕落?何以让一颗颗年轻充满活力的心逐渐走向了衰老与麻木?

现在,我们再去谈论体制、机制和环境,似乎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因为,不论去谈什么都没有静下心来谈自己重要。有一个网友说:“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出生,但我们可以‘早点起床’”。这句话简单朴素,但却意义深远。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在埋怨体制、机制、平台与环境时,其实已经是迷失了自我。

我想,在我身边的这个并不大的教师队伍里,还能有多少人在坚持着做好自我?还能有多少人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这些年轻的心灵之所以背负着如此之重的负担,根本的原因还是迷失了自己。生活工作中只看到别人如何如何,而没有去剖析和规划自己到底应该如何。

前几天,我与教研室一个领导交谈时,他说:“现在的老师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不安,静不下心来,扑不下身子,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这样的状态,成天拿着照妖镜照别人,却从来没反过来照自己。”我觉得这话说的挺结实的。也的确是这样。不要去说老师,就当下整个社会而言,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呢?但无论如何,我觉得教师都不能让自己沉沦。因为,往大的说,我们在坚守这社会的道德防线,在改变这社会的道德底色。往小的说,我们是人师,是道德的示范者、引领者,我们在竭尽所能的去影响和改变孩子们的同时,也应该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学识修养在不断地成长与提升。

然而,我身边的一部分青年教师常常叹曰: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不是我们伸手去要来的,而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只要我们的工作够好,只要我们够优秀,只要我们在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着孩子们,社会的尊重也会自然而来。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如果要立志从事教育事业,还想做一个好的老师,或者说,自己还没有办法跳槽转行的话,那就应该给自己一个职业发展的规划。因为,自己的成长不仅仅是对自己从教人生的负责任,更是对自己职业的敬畏,对千万个孩子的成长负责,对千万个家庭的幸福负责,对一方社会的祥和与发展担当。

事实上,好多青年教师并不是不想成就自我的同时成就他人。只是很多人在随大流中的进程中慢慢的迷失了自己,最后走向了沉沦。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我向来主张精神引领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我认为,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掌握技术、方法和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思想观念,信念、信仰和个人修为的改变与提升。这些东西如果被确定了,我们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远,翅膀才能飞得更高。但在现实中,我们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青年教师做的最多的也只是方法和技能上的培训,而恰恰忽略了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的引领。方法和技能的问题相对好解决,因为,这些东西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套路,只要加以用心问题应该不会太大。而精神世界的问题才是最要命的。精神不立何以立业?对于青年教师的精神引领方法很多。给自己选择一位精神导师是很重的一种途径。除了我们身边的优秀者以外,教育界的名流雅士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个适合于作自己精神导师的人来作为自己追随和学习的对象。深入研究他们的教育著作,跟读他们的网络文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怀,学习他们的处事态度和教学技能等等。当然,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广泛涉猎,而不局限在学习一个或几个人的范围,但精神导师却不宜太多,合适就好。

我本人一直都在追随李镇西。他的每一部教育著作我几乎都精读和研究过,他的每一篇博文我都在跟踪阅读,我甚至很关心他的生活状况。但李镇西本人却并不知道他的粉丝中还有一个我。我也一般都不在他的博客上留言或者点评,更不会狂热的去成都找他,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举动。因为,我害怕自己太过喧嚣会显得很轻浮,会让李老师反感,这样反倒不好。所以,对于他的著作、博客我只是悄悄的阅读,静静的内化而已。有不少老师自发成立了学习李镇西的组织,我也没有去参加。因为,我害怕自己一旦去了,反而会改变现在这样的状态,影响了自己的追随。所以,我只是静静的学习他而已。我想,不管我以怎样的方式在学习他,不管我能不能学到他的教育精髓,也不管他知道不知道还有一个我在追随他,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经为我成为我的精神导师。当然,在我的身边还有很多良师好友,比如陕西教育学院校长培训学院的梁朝阳院长,延安市教研中心的南征老师,他们都是我不断往前走的精神支柱。

谈到这里,我最想对自己和我的这些年轻的同事们说的话是:如果我们立志要去做教育,我们还不想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沉沦,还想有所作为,那不断的学习是改变这一切唯一的途径。阅读、思考、写作、践行,这些都是能具体到手上的事情,我们不可以置之而抛之。另外,确定几个可以追随的人也很重要。因为,一生从教,我们会遇到很多优秀的人,身边的,或者其他地方的。这些人也时刻会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使我们的脚步变得更加的坚定,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的充实、丰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