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思想火花 |
【原创】教育的“泡菜效应”
前不久到省上一所重点中学参加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有两点感受不得不说:一是校园有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存在,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同学都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校园的节奏是紧凑而有序的,每个人乎都在忙绿,但却忙而不乱。二是学生素养很高,穿着整齐而朴素,头发整洁而统一,待人礼貌而又谦虚。这使我想起之前在市上一所学校做课时所见到的状况,校园环境用脏、乱来说并不为过,教师的状态用傲慢形容也不过分,学生言谈举止用粗俗来说也不夸张。
华中理工大涂又光教授曾提出过泡菜理论,他认为:“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这一理论形象的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一直以为,学校最重要的是“校风”,校风是学校师生形成的一种行为风尚。积极的校风能使师生不断增强自觉性,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勤奋学习。消极的氛围则容易使师生涣散倒退,消极怠慢,悲观处事,冷漠自私,秩序混乱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言行最直接的是受到教师的影响,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教师的学识修养,人格魅力、言行举止、打扮装束都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师的情感态度、处事方式、教学水平、敬业精神以及亲生爱生的行为都会影响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管理者的行为影响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说这种行为是积极的,那么则可以形成一种积极的校风,相反则会形成消极的校风。风气好,学校教育任务便能顺利完成,学生的潜能就能充分的被挖掘,品格、学习就能得到提升;校风不好不好,邪气抬头,好教师也可能被传染变成消极怠慢,好学生就可能变坏,秩序混乱,校园事件频发,生源流失,社会舆论较差。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它既是有形的,有时无形的。有形体现在学校环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行为举止上,无形则是存在于校园人之间的一种风气。如果一个校园是整洁干净,窗明几净,鲜花芳草,书声琅琅,师生衣着整洁,礼貌有致,学生勤学好问,遵规守纪,尊师敬长,助人为乐,领导和老师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那么,这个学校的校风一定是优良的,这样的校风所熏陶下,师生的个人心理和个人行为也会逐渐变成与之适应的集体行为和集体理想目标。
良好地校风是一所学校长期积淀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内在的精神力量,对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一所学校,一旦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有自己的精神和气质,就会对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师生,特别是学生,具有强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一坛子纯正的“泡菜水”泡出来的“菜”也必然是地道纯正的。反之,则会是一坛子污浊的“泡菜水”泡出来一坛子劣质的,有毒变质“菜”。
一所学校一旦有了良好地工作学习氛围,师生之间都会出项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态势,师生的文明素养、行为习惯也会与之相适应。教师更加敬业爱生,学生更加勤奋努力,校园环境更加整洁优美,领导与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会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共同进步和提高。学校每一个成员的心里都有自豪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学校一定会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颓废和消亡,贻害的是一代代学生和千万个家庭。
好的校风正如好的“泡菜水”,它不但纯正、地道,而且能凝心聚力,它能把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凝聚在一起,朝着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奋进。它能给每一个成员提供一个自我发展、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平台,它能使每个成员在自觉不自觉中找到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优良的校风是无声的命令,是纯正的“泡菜水”,它会产生强大的、积极型的“泡菜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