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名校的文化能学来吗
(2012-05-10 07:08: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感悟 |
我反对照搬和套用名校的显性经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落实都要依靠校长和老师。有什么样的校长、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慕名前去学习洋思中学的学校不在少数,可真正能把洋思经验学到的却没有几个。蔡林森到永威后洋思的经验就能被复制和存活,永威迅速成为当地的教育名片,原因何在?因为蔡林森能管理到位,能抓住了矛盾和问题的焦点。在他的头脑中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执着的教育精神。正因为有这种教育思想和精神,才产生了强大持久的动力和创造力。
其实,洋思中学的经验并不深奥,他们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策略有半天时间就能学会。深奥的东西是显性经验背后的文化、氛围和精神!
在推行改革中,绊住我们脚步的不是方法和技术,而是思想、胸怀和气魄。面对我们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墨守陈规不行,小打小闹显然也不行。要想改变就得彻底改变,就得纯粹改变。只有打破现有的状态,建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才是我们的出路。那么,如何改?重点是什么?方法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我认为,要改革就得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思想理念的基础是结合校情、教情和学情。理念一旦提出就成为整个团队的思想统领和行动指南。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能让这个模式在推行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创造、完善和升级。
学习名校不是看他们显性的操作流程和运作模式,而是要深刻领悟隐含在显性东西背后的教育文化;领悟他们的教育追求、教育精神和教育品质。具备这些,我们才能去谈改革。真正的教育文化,不是一种模式那么简单的事情,也不是做成硬标的一两句话,而是这团队的精神内涵,这个团队的精神气质。所以,蔡林森虽然到永威了,但洋思中学一样的兴旺,原因就在于这种精神文化已经成为洋思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品质。
假如一个学校的校长、教师有执着的教育追求、教育理想、全新的教育理念,能形成合力,信心满怀,意气奋发的朝着新课改的方向走。我想,适合于自己的教育模式、方式就不是一个困难。因为方法只是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一个学校有文化,一个校长有思想,方法自然就会有。方法不是问题,思想才是根本。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首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革新,而不是方式、模式的改变就能解决问题。在探索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盲目的追风赶潮,结果越学越糊涂,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弄清楚自己要搞什么样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东西,要改什么,要怎么去改。学来学去成功的少,荒废的多。这不是名校的经验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创新力、实践力、执行力有问题。名校的经验可以模仿,但名校的文化却无法复制。
学习重要,自身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意志品质更重要。有这些,才有可能把具体的操作内化为一种文化。文化一旦形成,好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任何学校都是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任何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实。名校的办学理念和操作模式并不难,难就难在落实这些理念和模式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的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所以,学不成功的原因是好多学校坚持不了。
我比较赞同:“课改的操作点在于‘一个减少,两个增加’” 这个观点。也就是说,减少教师的讲,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和练习量。
只有减少教师的讲才能增加学生主体活动,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练习创造时间和空间。改革中我们不管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突出学生的“学”“思“和“练”。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改革都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学”而进行,离开了学生“学”的教学改革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