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下参加外公的葬礼,碰到许多儿时的玩伴和长辈,满眼望去,沧桑尽写在脸上,不是中年就是老年。随着棺木徐徐降下,我突然放声痛哭,情绪如同溃坝一泻而尽,此情此景,哭并不是一件尴尬的事。
哭的人初时哭的都是对逝者的留恋,后来就变成自己伤心事的宣泄了。我为何而哭?除了对老外公的不舍,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场的人又有多少要经历这样的最后一幕,到时又是何人将他的棺木缓缓地放下,封好,与土地拥抱?颇有些“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韵味,始知黛玉并非过度的多愁善感。
哭过之后是一种重生的感觉,真的释然了:人原本就是从无中有,又从有归于无,中间这一段有限的旅程即曰人生。年轻时从不想死亡的事,只是由于太遥远。随着步入中年,容颜老去,扪心自问:若有可能还想再年轻一回吗?静默中我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不要。因为已发生的一切没有任何遗憾。
人们惧怕衰老,实质可能还是对死亡的恐惧。因此便有了女人对美容、保养无休止的追求,老男人对年轻女孩永远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折射出的都是对死的规避。选择年轻的参考系,就可以暂时忘却自己已老的事实。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只要走好中间这一段就好,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回想前半生的旅程,更多的感受是满足,是丰盈。儿时体验远离母亲的滋味,母亲由于工作的原因将我在乡下一放就是八年,可我并没有像现在媒体渲染的因此感情上疏离了母亲,任何时候我们既是母女更是朋友。青春期恰逢人口高峰时的高考,幸运过关,大学收获爱情,友情,一路傻傻的走来,居然儿子都成为帅哥了。翻起以前的影集,儿子大叫:“妈,原来我爸以前这么矬,带了那么大一副眼镜…….”呵呵,完全是青春的傲气袭人,让我看到生命的延续。
步入中年,体验最深刻的是从容,是一种踏实的安全感。不再有强烈的欲望,不再为生计而读书。不再为别人而活着,不再有性的困惑。每天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事:读书,弹琴,瑜伽,每件事都是如此投入,一切都如实的存在。偶尔朋友小聚,心灵相交,又是别样的滋味。做一个快乐的小人物,投入每一件新奇的事情却不想成为大家,此生亦无遗憾!何必羡慕年轻呢?接下来要体验的就是做婆婆的感觉了,人生无常,若有这样的机会,我愿像我的婆婆一样做个让儿媳留恋的婆婆。
如果因缘到了,还想体验一下寺庙的生活,青灯古佛,令人神往,又不知能否忍受得了?想这么多干嘛,又生活在别处了,还是回到当下的真实。这一刻,有感而发写下这些文字,不让它稍纵即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