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之前有业内朋友在争辩,到底是互联网从业者更有可能改变传统行业,还是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更有可能用互联网的方式实现自我革命。我觉得两者都有可能,但是这两种类型的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改变。全盘西化固然是幼稚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也同样很难行得通。
轻重相宜,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融入到产业经营中,说说容易,真要做好,难度不小,但不管怎么样,核心是思维方式的互联网化。
太阳是一种强能源,它以每小时数亿千瓦的能量照耀地球,但借助一顶遮阳帽子,你就可以沐浴在阳光下数小时而不被晒伤。激光是一种弱能源,聚焦一束光只有几瓦,但是凭借这束光,你可以在钻石上打洞或者切割肿瘤。这就是聚焦的力量。事实上,战略是一个简单、焦点明确的价值定位,换句话说,战略是买你的产品而不是你竞争对手的理由。
互联网带来了个性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带来营销的移动化,而不是原来的营销整体化。这给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制造企业,其强项是大规模制造:为了适应个性化需求的变化,要变为大规模定制。所有流程都要改变,否则就没办法实现定制。
过去三十年,中国积累了全球数量最多的产业工人,规模制造的管理能力,但在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少有沉淀。对于中国的制造型企业来说,一个产品可以制造100万台,但现在的市场需求不是每个型号100万台,而是100个型号100万台,或者1000个型号100万台。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如何知道这1000个需求是什么?发现不了这个需求,就不能适应时代。
更多的产业从业者,即使有自我变革的意识,却囿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路径依赖,而难以在这波浪潮中有所作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是被成功学洗脑成功的一群人!
成功学的核心逻辑是捷径和技巧,它要教会你的,是一条你还没有发现的抵达目的地的隐秘通道。成功学的核心思想是人定胜天和意志决定一切,它和我们传统的黄道玄学一脉相承,开天眼、通任督二脉,人就能够即刻升华为半神,从而统御一切。
成功学以目的为导向,只要能够达成目标,手段并不重要。你说企业家要有底线,他说成功的企业家不是都有原罪吗?你说这些手段可能会伤害到用户,他说,企业存在不就是要赚钱吗?
当然,现实中的企业家并不会表现得这么极端,但成功学的普及程度绝对不可小觑。他们取得今天的优势,肯定是因为他们拥有良好的企业家素养,你总是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抱负、勤奋、聪明、冒险、果敢、知人善任等等这些要素,但是,你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把用户当亲人,把用户体验当最高原则的互联网思维。试想,有哪一个传统企业家会“为了挑一张壁纸,看100万张图片,花100万买一张壁纸”。雷军的说法可能有夸张,但没有这份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就不会有小米手机的神话。
互联网思维是以给予、分享和互利为出发点的,它通过解决用户痛点、消除用户痒点来实现自身价值,无论是信用卡还款管理还是用药助手这样的应用都遵循了先给予后获取的逻辑。最近看到有涉足家政服务的互联网公司,用给保姆发智能手机的方式获取用户,这就有点烧了。
(图片:成功学是互联网精神的死敌)
总之,成功学要的是攫取,互联网讲究的是分享,两种商业逻辑,往大里说,他们对应的是两种商业文明,是死敌。
出色的战略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首先聚焦于一点,这一点是简单。然而,简单并不简单,因为简单的背后 包括三个层次:其一,简单就是深刻,它意味着大胆取舍,拨开纷繁复杂的表面直击本质,其二,具体才可感。抽象的观念很难让人理解,无法捉摸的东西不值得关注。那些被人记住的东西,都是浅显易懂却不乏深度的。联邦快递的“隔夜送达”,在这个简单词汇背后是具体可感的价值承诺。其三、打动人心。没有比迎合大多数消费者的“真实需要”更能打动人心了。
如何发现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必须和互联网联系起来。过去是在街上发调查问卷,问用户要什么?这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正如德鲁克所说:在没有被创造出来之前,需求是不存在的。苹果的 iPad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谁能讲得出来?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也是这样。就是要把无数小众的需求,变成相对大众的订单。这个挑战很大。企业自己只有依靠互联网才能了解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企业来说,保持创新意识,发现并开创微生态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企业也许可以给出看起来不尽相同的答案,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自己带给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这也是为什么“体验经济”这个议题最近被反复提起的原因。体验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实际上有着最广泛的内涵,因为不论什么企业都可以跟体验建立关系,它也许是我们常见的用户体验,也可能是企业或品牌带给合作伙伴的体验。
没人会否认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优秀的企业往往是善于主动改变拥抱变化的企业,能够主动进行改变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经济转型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包括生活,社会,文化,经济,金融,甚至国家安全在内的各个领域,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小人物的逆袭,它能把13亿国人变成消费终端。一个大公司明显无法一一应对如此繁多的需求。只要坚持用微变革的方式思考自己企业的发展,就一定能够找到发展的契机,就一定可以打造出一家卓越的企业。
转载自《掘金微时代》
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