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紧缩货币政策稳增长去库存股票 |
2010年年末,通胀升至5%附近,以10月的加息为标志,本轮经济紧缩开始,至今余波未了。在应对紧缩政策及其调整的时间线里, 2013年是在什么样的位置?本文通过梳理2010年年末以来工业企业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中观与宏观数据的表征,对2013年的情景做出判断,并讨论其投资含义。
当通胀速度过快,货币政策的紧缩将直接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等同于企业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上升,为了减少对现金的需求,整个经济最终完成的调整,是将所有的名义价格都往下降,直到现金需求下降到利率回到“自然水平”为止。
但现实生活中,一般价格水平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经济中的实际变量也会遭受冲击。有些价格调整可能快些,比如大宗商品;有些可能会慢些,比如工资。除了价格水平的变动外,我们还会看到产出下降;分配也会变化,比如企业利润占国民收入比例会下降。
名义价格调整缓慢、实际变量遭受冲击,与经济个体无序和混乱的预期调整过程相关。当事实上的紧缩开始的时候,利率的上升不一定会被理解为紧缩,而可能来自更加旺盛的需求——还记得2011年年初的“新周期”么?当发现紧缩开始的时候,有些人会怀疑它是否奏效——还记得“通胀中枢上移”么?也有人怀疑当局会将紧缩持续到什么时候——是经济差到“不行”的时候?那什么才叫“差到‘不行’”呢,有人说是GDP到9.5%,有人说是7%,有人说是就业出大问题。那么就业“出大问题”需要有多大呢?万一到时候通胀还是很高呢?如此种种的问题,事前都很难有令众人信服的答案,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更糟糕的是,调控当局也会受各种想法和观点的影响,让经济预期的调整更加无序和混乱。
正因为说不清楚什么时候紧缩会结束,企业也总是采取在短期损失最小的措施来应对。
企业最先采取的策略是绷紧资金链,时间是从2010年年末到2011年第三季度。做法包括缩短帐期,也包括愿意接受更高的利率。若采用这种方式,企业就不太需要调价,也不需要大幅减产;只是资金链“缓冲带”少了,多了点利息;利润和资本回报也都能保持。而且一旦货币政策宽松,企业很快就能调整回来。但也正因为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还有一定预期,企业实际的销售量也会系统性地低于预期的销售量,体现为存货周转天数的上升。
但无论是企业之间的借贷,还是民间借贷,都建立在信用上,建立在货币紧缩或许会较快结束的预期上。当资金链越绷越紧,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打击非法融资活动,企业又看不到货币紧缩的尽头,它的策略目标就变成维持资金链,维持生存;这一阶段大概从2011年第四季度持续到2012年第三季度。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萎缩,而产品的供给扩张,只是为保留尽可能多的现金,以维持利息的支付、维持工资等更为刚性的支出;企业对销售额的预期会大幅调降,体现为库存的下降;最后,企业不再能接受较高的利率,信贷需求收缩。
利润在这个阶段会遭受重创。上下游企业在去库存的进程中,需求方原材料需求萎缩,供给方供给扩张,目的都是为了回笼资金,理论上均只会伴随价格的下降,实物交易额会保持不变——这大致可以看成是货币中性的一部分微观基础——但由于产品价格体系的调整不会整齐划一,也不会一步到位,仍带来一堆“摩擦”。企业的收入仍会下降;由于还有利息、工资等较为刚性的支付,利润遭受的冲击会更大。
如果上述办法仍不能撑到货币宽松,企业要求生存,就需要调降刚性支出,包括延迟债务以及利息的偿还,包括调降工资、延迟工资发放和裁员,这是调整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典型特征。这些调整之所以放到最后,解释有很多。但可以确信,违约将严重损害企业在正规金融系统的信用,降薪、停薪损害企业“士气”、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负面影响将更为长期。
但如果不考虑上述长期影响,待上述调整完成后,在更低的一般价格水平,更少的名义货币也可以支撑正常经营下的交易;企业的生产和采购、资本回报也会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经济层面,整体价格水平下降,利率会恢复到调控前的状态。
不过,这一轮调控在没怎么进入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政府“稳增长”已经产生作用,一开始体现为社会融资总量开闸——等同于货币宽松——在融资额提高的支持下,基础设施投资恢复、住宅销售改善也改善了大量企业的流动性。同时,企业增长预期也略有改善,降价、去库存动力减弱。第一、二阶段的变化在缓慢地“回转”。
按照上面的逻辑,在2013年,第三阶段的典型特征——名义工资率的调整、裁员、债务违约——可能均不成“气候”:紧缩对工资性收入的冲击较为有限,债务违约风险累积最快的时间也已过去。第二阶段为保生存进行的降价、清货也可能告一段落。在宏观上,经济将有所回暖,当市场还在为通缩恐惧的时候,通缩已经悄然过去。
回头来看市场,企业利润杀伤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已经过去,流动性的宽松、违约风险下降,也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企稳。抛开一些小概率事件不谈,即使12月已经涨了很多,今年A股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投资者宜倍道兼行,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