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留英语听力:Did you take my chair?

(2015-10-29 07:56:53)
标签:

小留学生

小留

美糕党

英语听力

英语听力突破

分类: 美国教育--出国篇

小留英语听力:Did you take my chair?

-- 留美中学生记事(三)

 

我们以前的记事里出现过的小留学生S,一个来自国内大城市的普普通通的女生,在美国上高中已经一学年又二个月了。上个月的某一天,我突然惊呼,哎呀,你能听懂英语了!

 

小留英语听力:Did <wbr>you <wbr>take <wbr>my <wbr>chair?

听懂了什么呢?是对这样一个问题,“Did you take my chair?”做了一个迅速而本能的回应,“sorry”。

这样的句子会听不懂吗,在中国的学校练习也得上百遍了吧?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所有学过英语的人自己想一想,如果是第一次出国、甚至是在国内第一次跟老外说话,能够听懂最基本的英语并且立即做出反应,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老是去赖中国的英语是“哑巴英语”,我就从来没有同意过。自顾自划地说,最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有什么好哑巴的呢?所谓“哑巴英语”的初期,是听不懂。因为听不懂,所以无法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而已。

当时这句英语发生在这样一个场景中。那天我们下水游泳,因为已经九月份了,水开始变凉,我跟儿子说好了,我的计划是赖在那个水上漂浮的充气休闲椅上,不打算下水。结果,当我到了池边时,发现“椅子”已经被儿子“恶意”霸占了。所以当我冲着泳池里喊“Did you take my chair?”的时候,除了小留S那个迅速而本能的“sorry”以外,旁边还有一个漂在休闲椅上的人在坏笑!

小留英语听力:Did <wbr>you <wbr>take <wbr>my <wbr>chair?

我们说外语听不懂,大致有两层因素。第一层,是在正常的生活会话中,能不能用耳朵捕捉下来具体语言内容的问题。我们很多抱怨,什么老外说话太快、什么别人有口音、还有用了太多俚语等等,都是捕捉不下来语音的表现。捕捉不下来,就自然谈不上听懂。另外一层,是捕捉下声音来了,在既定的语境中,能不能准确理解的问题。我们说语言是表达意思的载体,意思弄不清楚,只听到了具体的语言形式,还是等于没听懂。

好了,这样一个没有生僻词汇、没有复杂句法结构的简单表达,S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她很迅速地捕捉到了声音,这是开始听懂英语了的一大进步,是我惊讶和叫好的地方。可是,为什么会是道歉呢?她的理解,“chair”是岸上那些放浴巾的塑料椅子,她在为占用了“我的”椅子而道歉。就这么简单一个句子,在既定语境中的理解竟然完全走偏了。

正好那几天还出现了一个英语听力中捕捉不住具体语言内容的例子。一天晚饭后,一个孩子意犹未尽地拉开了冰箱,大概还想找点什么吃。我因为当天刚好买了一个蛋糕,就告诉他,有一个刚买的“coconut cake”,把它拿出来,也问问其他人还有要吃的没有。我说话的习惯,本身特别不喜欢中英文夹杂,但是这时的情况,那个外面裹了一层椰蓉的蛋糕,就叫这个英文名字,如果非要另外给它安个中文名字,反而别扭,于是我就这么说了。

因为句子是汉语,只是把句子里的核心信息,要拿出来吃的那个具体事物用英语表达出来了,可以说给听力理解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靶子,把这两个单词处理掉就行了。结果,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孩子的反应。他回问了半句,“coco?”就是说,他没有能够处理这里的仅仅2个英文单词,语音没有捕捉下来。

这时,旁边坐着的S稳稳地接了一句嘴,“coconut”。听力上,局部的英语语言抓住了没有,差别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如果要分析这2个单词没有抓住的具体原因,会有多种解释,其中英语是多音节语言会是主要原因,特别在这里,后面一个词的开头“挤”了前面词的尾巴,造成/t/听不到了,就把“coco”孤立地抓了出来。但是宏观上的结论是很明确的,就是在实际使用中,听力上要能够抓住具体的语言内容,还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要有一个相当过程的。这个没有抓住的孩子,来美国也是同样长的时间了,而且还在住校的私立学校学习生活了一年。

S现在的英语水平,跟同年级的美国本土同学坐在一个教室里共同修读的英语(语文)课,都能够得到A-90分)了,应该说在学校方面的融入是相当成功的。跟学校学习相关的听力话题,我们放到下一个故事里去讲。从今天的故事里来看,把跟“chair”相关的一句话,完全理解偏了,值得再进一步的分析。

分析一下造成理解走偏的原因,可以说在英语语言本身上所占的比重很小。比重最大的因素是孩子年龄小,生活阅历不足。零零散散放的几把塑料椅,也没有写名字,我们家的大概原则,就是每个人自己用一把,不要把自己的衣物搭在别人的之上。如果当时换个成年人,就不会把我的话往责备的方向去联想,做出道歉的反应了。椅子有十几把,另外拿一把用就是了,根本就不是个问题。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阅历对于外语学习的价值了。拙作《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中也反复提到,第二语言的习得,不同于第一语言,学习者已经建立的母语、认知能力,还有世界观和知识面,都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有力工具,这也是成年人学外语的优势所在。

第二个因素的分量也很重,就是小留们非常不关心周围的生活和事物,包括英语本身。天天发生在身边的英语,往往就像风一样,吹过了就走了,完全不往耳朵里去。因为我们一夏天基本上天天在游泳,就这个“椅子”还有家里其他的充气船的表达而言,在我和儿子的英语对话里出现过数不清的次数了,可是其他学生并没有听到耳朵里去。因为这样一个已经反复出现的、带有特别意思的词没有被听到耳朵里去,本应该已经建立起来的一种信息前提、或是交际语境,在小留的英语里不存在,这样,基本的理解就无法完成,交际就走岔了

小留英语听力:Did <wbr>you <wbr>take <wbr>my <wbr>chair?
     (这是6月父亲节的时候,向在这把“椅子”上漂着的老爸提供服务,是儿子送出的父亲节礼物。)

 

现在这批“美糕党”们,和我那一代要靠勤工俭学在学术和经济上生存的大留们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他们完全没有靠英语来求生存的内心欲望,反正就是爹娘花钱、自己上学,生活空间往往局限在少数同学之间和虚拟的互联网上,几乎就是国内生活的延伸。他们对于周围的英语和异国文化,表现出了一种跟他们这个年龄段叛逆心理相符合的冷漠,或者说冷酷。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果的第一要素是内心欲望(参加《别说你懂英语启蒙》第六章第一节),这种未成年人特有的冷漠或冷酷,使得他们不会去主动捕捉周围的英语,英语的进步速度也就相对吃力一些了。其实这个不融入,是通过主观努力,最容易改善的一个因素了。

第三个因素可以说在英语语言本身。就这么简单一个句子,其语言内容还能造成交际走岔了?这里的因素是说话的语气语调。如果对于英语的运用到了足够的熟练程度,就可以从语气语调里做出判断,这句话不是一个责问,甚至可以判断这句话不是冲自己说的。这样的熟练程度,可以描述为所谓的“语感”,就是凭感觉做出的语言理解和判断。我过去有一篇博文,记录的是我自己在没有捕捉下来具体的英语词汇的情况下,凭语感完成交际的例子(小词和英语的语感)。但是这种语感的提高,是一个长年的过程,不是一年半载就能达到的境界,在我们的故事里,还帮不上小留们的忙。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其规律在应用语言学里都有相关的研究和总结。现在低龄来美留学的小留们的英语表现,跟已有的科研结论是高度吻合的。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不会因为这些年来国内“全民炼钢”式的英语学习而产生质变,出现人定胜天的奇迹。记录和描写这些小留们在美国的英语发展状况,等于是给国内学习者提供了一面镜子,好看清中国孩子英语学习的庐山真面目。当然,因为是在直接描写已经在美的小留的英语表现,对于刚刚出国、特别是打算出国的孩子和家庭来说,了解和正视这些规律,让孩子尽快融入、尽量在英语学习上少走弯路,帮助会更直接一点。最关键的一点,出国留学,生活和学习的目标要先明确,学习动力问题需要解决。国内“炼钢”炼不出来的英语,到了美国,在所谓英语环境里“泡泡菜”,也是泡不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