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出国前的英语准备
 (2014-07-24 08:08:08)
	
			
					(2014-07-24 08:08:08)		| 标签: 留学生出国准备美国寄宿家庭小留学生出国中学出生国留学出国英语准备杂谈 | 分类: 美国教育--出国篇 | 
 
还有这么个把月的时间了,怎么提高英语水平?头悬梁锥刺股,拼命学拼命背?如果这样的学法能够解决问题,孩子们在过去十年左右的学习怕是已经把英语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反过来想,如果这个做法不能解决问题,又何必去这样消耗呢?
要想在出国前最后这一点时间里最大幅度地提高英语水平,为今后国外的生活和学习更好地打下一点基础的话,就要认真审视一下,这段时间里学习英语的最大优势和最大劣势是什么,然后做一些扬长避短的安排。
 
 
 
 
 
除了背单词,就只剩下准备考试了。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准备英语就是准备考试,离了考试也就不知道该准备什么了。我们中国的学生和父母,一方面拼命抱怨考试,一方面早就被驯服成了考试的奴隶,好不容易都已经脱离了中国的中考高考,还得给自己找到一个假想的“敌人”,得琢磨出一些考试来准备。比如前几天就有一个孩子问我的怎么准备美国学校的入学分班考试。
看一下我跟那名孩子的聊天截屏。她在拿入学申请时参加的托福考试跟分班考试做对比,问我考试的形式和难度。自然,孩子最关心的就是这个考试“难不难”。而我的回答呢?在我的概念里,这样的分级考试做的是一个第二语言教学里最基本的“分级”动作,难和不难根本就是不不相关的信息。
 
专门去准备分班考试,对于出国以后的英语提高、对于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的适应,也是一个弊大于利的做法。针对语言水平的分级考试,最好的结果就是顺其自然,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我们中国孩子一路上学,对于考试就只知道去拼成绩,如果成绩低于预期就会习惯性地去找一些“准备不充分”、“题型不熟悉”“听力不适应”、“生词没见过”之类的借口。其实这些问题正是留学之初课堂上要碰到的问题,如果靠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拔高了自己分班考试的成绩,把自己分到级别更高的英语班里,除了给自己跟班学习和今后的英语进步带来压力和麻烦以外,还能得到什么?对于美国入学的英语分班考试,就是一个平常心,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分到一个最适合自己水平的班上才是最理想的结果。甚至说,分到比自己实际水平低半个到一个级别的班都是好事。这样,一上来英语的压力可以相对小一些,可以腾出精力对付其他学习和适应新的生活与文化。而且,英语课堂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自己的水平在这个群体中比其他人高,要占好多便宜的,发言的机会多,跟老师的关系好,最后的成绩也会比较高,对于提升自信心以及下一步的英语进步都有益处,对于一开始在国外学校站住脚来说,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只有中国教育制度驯服出来的考试奴隶,才会每一场考试都要去计较、每一次考试都要去拼成绩的。
如果不去准备下一步入学的考试,英语又要怎么准备呢?还是我跟那名孩子的对话:
 
 
 
现在仔细看一下上面当时随机写下的这些内容,都属于“知识文化”的范畴。跟第二语言习得关系密切的有“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范畴,这里不再进一步展开。说中国的教育贫瘠,孩子们到了初中已经基本上被培养成一个只会考试的“空壳”了,所有的基本知识都非常贫乏、几乎是“一贫如洗”。我们老说中国孩子跟美国孩子比缺乏竞争力和创造力,一个知识面贫乏的学生怎么去竞争和创造呢?而这里特别重要的是第二语言的习得,知识面贫乏会严重制约外语的水平,特别在留学的早期阶段,还会带来更强烈的文化休克,比如我在上一篇博文里提到的,饮食文化的贫乏都会给生活适应带来困难。所以我最后是这样跟这名孩子说的:
中国英语的学习最致命的弱点是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把语言当做知识去死背,然后去拼考试成绩,这样导致了语言习得效率的低下。出国留学是一种人生的选择,选择了出国,就选择了今后要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学习和进一步深造。而美国学校的竞争力不是简单地拼考试成绩的问题,所以出国前,多多了解美国文化,多多开放自己在眼界和胸怀,这是在改善中国学生知识面贫乏的弱点,是在为适应新的世界做最好的准备。提高综合素质、能够有意识地为文化休克期做准备,把英语作为在国外学生和生存的交际工具来对待,这样就自然把语言的交际性放到了第一位,这本身也是为出国后尽快提升英语水平能做的最有效的准备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