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ics应该译作“英语拼读法”
(2013-09-29 09:18:08)
标签:
phonics自然拼读直接拼音英语拼音英语拼读法教育 |
分类: 国人学英语 |
Phonics应该译作“英语拼读法”
-- 戴上专业的眼镜看Phonics(二)
我到美国后生平第一次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直播,全英文的要连蒙带猜地听。主持人比利·克里斯托奋力介绍着每一位上台嘉宾头上的耀眼光环,到了某一位嘉宾上场时,伴随着入场音乐,他往嘉宾方向一指:“女士们、先生们,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就一直想这么说的:索菲亚·罗兰!”这才是超级明星的最高地位,根本就不需要介绍。
答案会是五花八门的。
在目前的中国大陆,基本上可以归为“自然/直接”加上“拼音/拼读/发音+(法)”这样一个套路,成为类似“自然拼读(法)”这样的名称。名称的标签贴上了,又应该怎么理解呢?也挺乱。有的说类似汉语的拼音,也有的说类似汉字的部首,还有的说接近国际音标,还有的人可能都没想过,反正是孩子学英语的神器,先用着呗。
混乱的成因也很简单,这个概念在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水货”,本身在国外是原装的好东西,可是进来的渠道是非主流的,所以这个货的来龙去脉、身家出处,它的系统性、严谨性还有延伸的“售后服务”就通通没有了。一套并不那么简单的系统教学方法,不是通过主流教育系统被人们学习和接受,而是“水”来之后遍地生根开花的,要对这样的概念“正名”,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的,也是我要在前面先做一节感性的背景铺垫的原因。
在众人大脑里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水系”概念以后,再去给这个术语做个什么样的定义、贴个什么样的标签已经意义不大了,怎么都摆脱不了各人已经形成的概念。要想真正回答“phonics到底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得从两个层面入手:(1)这个英文词本身的语义,(2)我们中国人建立在汉语基础上能够产生的理解。
先看英文的语义。一个字有语音、语义和书写形式三个构成层面,这在汉语里看得很清楚,因为不认识字的人看到一个汉字是无法跟这个字的语音联系上的,念不出来。而英语呢,是拼音文字,似乎知道了每个字母的发音就可以读出词的发音来。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英语的书写形式有很多地方是与发音不符的,于是人们就慢慢地总结出一套规律来描述这些不符点。如果每个不符点都被规律“罩”住了,那么英语母语的人看到一个字的写法,依据这些规律就能念出正确的实际读音了。这一套“表示声音和其对应的书写形式之间关系的规则”就是英语“phonics”的基本语义。
随着学校教育在人类孩童成长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再随着phonics教学的越来越普及,phonics这个词本身就越来越多地跟采用phonics规律进行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划上了等号。《牛津英语词典》在1901年首次把这个词条解释为一种“教授阅读的方法”,现在的英英词典里一般也都把这个词释为“(教学)方法”。
这样,说英语的人提到“phonics”这个词,大脑里的对应的理解大致就是一种教阅读的教学方法、以及这个方法所依赖的一系列连接读音与书写符号的规则,他们会联想到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和使用的教材,生活在美国我这样年龄的人大概还难免会联想到当年阅读大战驴象之争的场面。词汇量大一些的人可能还会联想到“声学”、“语音学”这些比较偏的词义以及构词相近、跟声音直接相关的一些词,如“phonetics”(语音学)、“phonology”(音韵学)、“phone”(电话)、“phonograph”(留声机)等等。
那么说汉语的人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概念呢?教学方法这个层面很容易理解,关键这套教学方法所依据的“表示声音和其对应的书写形式之间关系的规则”是什么呢?
“就是拼音!”我听到好多声音这样说。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就是解决不认识的书写符号(字)和语音之间怎么连接的问题。有了汉语拼音,可以念出不认识的汉字的声音来,懂了phonics,可以念出不认识的英语字的声音来。而且还有一个最传神的地方,就是这个“拼”字。这个“拼”字传承了古代汉语音“反切”的精髓,“两字相摩以成声韵”,用一个字声母和另一个字韵母的声音相拼产生出汉字的读音,比如“宰”、“狗”相拼成为“走”。Phonics的核心教学法在美国叫做“blended phonics”、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则称做“synthetic phonics”,这里“blended”是“混合”的意思、“synthetic”是“合成”的意思,就是要把单独的音“拼”起来,念成一个完整的音节或字。看到字形念出音来,就认识这个字了,这是走向书面语阅读的开始。这本是phonics教学法的关键目的。所以phonics和汉语拼音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不过呢,汉语拼音另外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而phonics只是一套规则,没有另外设立英语基本字母以外的一套书写符号。这是二者的一点区别。如果汉语不用另创的拉丁字母系统来表音,而是用已有的汉字会怎么样呢?这就是许多人把“phonics”和“偏旁”联系在一起理解的原因了。
汉字的笔画不表音,但是在现代汉语里占90%的形声字是靠声旁表音的,比如用我名字里的“青”字做声旁,就能构成“清”、“请”、“菁”、“静”等一系列跟着“青”发音的字来。如果能够总结出一套规则来界定一个声旁碰到不同的形旁时实际的发音,这套规则就等于是phonics了,而且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里已经在关注这样的规律。不过毕竟汉字不是直接的表音文字,要靠依托“声旁”建立一整套表音的规则会很复杂,不说声旁自身的发音怎么解决,单看要想在汉语里制定出一套能“罩”住所有“音-形”变体的规则来,特例太多,最后难免会出现下面这样的规则了:“青”做声旁时,如果碰上“亻”,就会变成“小倩”;如果碰上“犭”,那就得靠“狂猜”了。总结这样的规律,价值有限,而且远远没有制定一套汉语拼音这样直接跟汉字的声母和韵母相对应的表音系统效率高。在这一层面上看,phonics就类似于汉语里界定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组合以后该怎么念的一套规律。
这样看下来,phonics的功能类似于汉语拼音,是在连接字的书写形式与发音,但它又不像拼音那样另创一套表音的符号,而是在用一套规则来说明现有的文字形式是怎样对应于读音的。这样的规则,相当于给汉语里的形声字总结一套读音规则,基于不同形旁跟声旁的组合规律来界定汉字的读音。
至于国际音标,是语音学里用来描述人类语言的声音特质的一套符号系统,其实跟phonics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一点下一篇文章会专门展开。
“Phonics”的英语语义和对应的汉语理解弄明白了,再来尝试一下怎么贴汉译的标签。“拼读法”不就简单明了吗?从书写形式拼出英文字读音的方法和规则,以及相应的通过这些规则教授阅读的语言教学法。为了汉译的表达清晰起见,可以加上“英语”这个修饰,明确成为“英语拼读法”。
“英语”这个修饰语在原文“phonics”里没有体现,也不需要体现。可是同样完全没有体现的是“自然”、“直接”这样的修饰语。规则里明明描述了大量发音和字形不对应的地方,哪里会有“自然”的意思呢?明明是瞄着对着字发不出正确的音的问题来建立的规则,又怎么能“直接”呢?这样的标签显然是phonics在台湾、香港这样的汉语地区登陆的早期用于吸引眼球、抢占市场用的,无形中会给学习英语已经很辛苦的中国孩子带来更多的误导。
在台湾地区的统编英语教材里,“phonics”这个术语被译作“字母拼读法”,这显然是一个客观许多的译法。不过“字母”这个“多余”的修饰语的出现,一方面不能涵盖字母群、音节这些语言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把学生甚至教师往字母这样过细的语言细节层面牵引的不利作用。个人觉得直白简约的“英语拼读法”会是一个更理想的表达。在中国官方的界定明确以前,本人行文中将坚持“英语拼读法”这个用法。同时真心希望国家语委里本是语言学专业人士出身的“肉食者”们,在确定这个术语的最终规范时,能够研究一下“phonics”的来龙去脉,至少不要在“自然”、“直接”这些过度渲染的方向上推波助澜。
没有了原文不存的渲染,关于“英语拼读法”对中国孩子有什么用的讨论才可能有一个中性客观的起步。
(注:本文作者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SL)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跟踪三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国学汉语的过程,并论证其过程与中国人学英语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