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外孩子的汉语会走向何处?

(2013-04-21 16:11:46)
标签:

华裔孩子的中文

海外学中文

第二语言学习

逆水行舟的语言环境

中文ap课程

分类: 孩子的母语和外语

    朋友送了一瓶国内带来的精装牛栏山二锅头,包装盒里有个小礼物,一个带有大红中国结的小挂坠,中间一块小小的仿玉石,一面印了一个京剧脸谱图,另一面是平安两个字。东西虽小,可是中国味儿挺浓,构想很成功。

海外孩子的汉语会走向何处?

听到我在说这个小玩意儿,七岁的儿子要求给他看看。我就顺便问了他一句那上面的两个字怎么念。他四岁离开中国的,走以前没有专门教过他识字,所以我知道他不会认识“平安”这两个字。

他倒也自信,立即大声说第一个字是“牛”,然后顿了一下,没有把握地猜第二字是“爸”。好玩,现在我常常在网上跟国内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讨论英语学习的“牛娃”,儿子倒好,直接给我来了个“牛爸”。

其实仔细看看,他的猜法不算离谱。“平”字是有点像“牛”,这个“安”字一撇一捺的结构,联系到“爸”字至少说明孩子在二维层面上对汉字还是有点感觉的,虽然我并没有把握,真把“牛爸”两个字给他是否真能认识。在国内虽然没有直接教过他认字,不过亲子阅读、动画片、幼儿园这些机会都会接触到汉字的,多少会认识一点点。

儿子五岁半的暑假我带他回国,在南京的地铁上他看车厢里的地图,然后告诉我他看到灰太狼的“灰”了。我对南京的地名那么熟悉,可是怎么也想不起来哪个地名会用到“灰”字呀,大概就有个石灰巷了,好像也不是地铁的站名吧。跟着他找呀找呀,结果是叫“胜太路”,是灰太狼的“太”字。过了一会,他又告诉我看见红太狼的“红”了,接着又说“小红”。这一次我不用找,直接告诉他后面是不是还有一个字,而且你认识的?对了,他说,是“小红山”。实际上在那一个暑假,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想认汉字的兴趣,如果我们还在中国生活,或许倒是一个开始学习认字的时机了。

我为什么不教孩子认字呢?这是一个不知道被问过多少遍的问题了。在国内的时候年龄小、不到学习的火候,这一节先按下不表。现在呢,他小学一年级已经上了三分之二了,学校里天天就是学习英语拼音(phonics)的具体规则,在培养孩子们认字和学习怎样阅读,可是儿子目前还是不愿意进行自主阅读。为这个情况我最近正好有机会跟他们老师和校长交流,他们都认为儿子目前的英语发展状况处于一个完全正常的水平。学校的大纲设计是一年级学完,学生可以进行阅读,而阅读理解的要求还要放到二年级去。而在儿子需要如此集中学会英语阅读的时候,我不认为再增加他学习汉字的负担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我周围有一些同龄孩子的父母的确在奋力地教孩子学汉字,还定下一千、二千、三千个字的目标。一方面说,这几千个汉字需要一个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是当父母的做个简单的数学计算、每天要学多少个然后多少天以后就会三千个常用字这么一个简单过程。我不否认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还比较单纯,可以只专注于“认字”而不去追求更深的阅读理解,认字会相对专注一点。可是认字的目的是阅读,而且是有深度的阅读。不要曲解了汉语会三千常用字就可以读懂普通书报99.9%这个数据,汉语的词汇基础是双音节词,也就是说这三千常用字要反复进行双音节的组合,才能有效地表达意思。新中国建国初期开展过大规模的扫盲,就是集中学习汉字。可是把同样的方法用到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身上就不灵了,他们就算掌握了三千汉字,阅读也还不能顺利完成,面对一个一个的方块汉字,他们有时甚至还分不清词和词的界限在哪里。同样,我们在海外的孩子们接触的汉语语境有限,对于汉语的理解能力跟不上他们心智的发展水平,就算是积累了几千汉字,基于生成双音节词汇能力的限制,能够有效开展汉语阅读还是很难的。不能有效进行阅读,在这样的年龄,汉字可是忘的比学的要快。这是一个典型的逆水行舟的局面,我就不认为值得去投入时间和精力。

再看大一点到美国的孩子,比如我身边的一些四、五年级过来的孩子,他们来的时候汉语已经到了可以自主阅读、可以写简单作文的程度了。他们面临的麻烦是中文急剧地退步。过来一、二年以后,他们英文的读、写能力就明显超过汉语了。这时候很多父母把孩子送进课后的中文学校,希望孩子们能够维持住汉语的水平。其实冷静地分析一下这些中文学校,他们首先没有系统的汉语语言教学大纲,其次在师资、教材、教辅这些资源上都很有限,本身已经很难展开有效教学了。再加上一个更大的困难,就是生源有限,他们面临的就是要把不同水平的孩子放到同一个班里去教怎样的现实,这样刚从国内过来的孩子会觉得过于简单和无聊、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学起来则很吃力。如果还有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一起学习的情况,心智成熟程度的因素又会悄悄和语言学习混在一起。这样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说几乎是无效的。

到了青春期,事情的变化就更大了。孩子的认知能力突飞猛进,伴随着英语阅读和写作建立起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迅速提高,而且孩子在学校的功课和课外活动的内容也丰富了许多,不能在深度阅读中有效使用的汉语会被迅速地遗忘。特别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逆反心理很强,对于来自父母的学习中文的要求、对于中文自身的繁体(可能叫“正体”还更合适一些)简体之争和拼音注音符号的不同、甚至对中国文化整体的价值取向都会产生许多叛逆性的想法。再加上这时孩子很在意追求跟同龄人做一样的事情,而不在主流学习内容之列的汉语学习很可能成为他们极其反感的一件事。我接触过的大学里学中文的华裔学生,几乎都有对这一年龄段反感和痛恨家里强迫他们学中文的回忆。

真正到了大学里,一个人的世界观开始成熟,这时的华裔子弟会对汉语汉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寻根需求,在大学里主动选修汉语的人就很多了。在华裔比例极高的加州大学系统里,学习中文学生的人数占了全美国总数的大约三分之一,而这些学生的绝大多数都是华裔,而且几乎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说或是能够听到中文的。对于这样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专门有一个术语,叫“有血缘传统的语言学习者”(heritage language learner)。一些英语为母语的东亚系研究生会去兼汉语课的助教,可是却根本教不了这一批学生,因为在听说能力和文化背景上,这些英语为母语的助教都不如学生。

当然,对这一批华裔学生来说,学中文是相对简单的,可以少花精力并得到较好的成绩,这在学生们中间都被当作经验在流传。可是即使这样也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学习动机。现在,美国一些高中也开始有了可计做大学学分的中文AP课程,这对于中文水平比较高的华裔高中生来说,也算是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中文的有效动机,或许可以帮助他们维持住学习中文的一点热情。

有双语或多语家庭背景的孩子的语言怎么表现,跟父母对于不同语言的社会价值取向关系很大。过去的海外华人都比较希望要让孩子学习生活地的语言,甚至回避父母的母语,这样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就可能像骆家辉一样完全不会中文了。而现在呢,父母们又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双语”的,就拼命给孩子在中文上加码。对我来说,儿子能有机会在两个国家生活、同时会说两国的语言,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对于他再进一步的汉语学习,我就是一种“艺高人胆大”的态度,不在孩子小的时候做逆水行舟的低效追求。他有如此强大的中国语言文化的纽带,等他成熟到了一定的时候,比如到了大学里,只要他是一个积极上进、勇于挑战自己的好青年,他就一定会主动去学习汉语的。

 

(注:本文作者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SL)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跟踪三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国学汉语的过程,并论证其过程与中国人学英语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