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古国,我的家乡南京是个古都,这说起来似乎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来没有人会质疑。可是当你带了外国朋友在中国参观,事情似乎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古国古都,到底什么东西是“古”的?
中国文化不求实证,有个“古”的感念大家就满足了。可是碰到来自特别讲求实证的西方文化背景的客人,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能说清楚的了。到了北京,其实能够看到的多为明清时代的古迹,就算是去看长城,明长城都已经是年久失修的古迹了,一般还看不到。到了开封,滨临华夏文明之根黄河的千年古都,我们去了开封府包公祠之类的地方,不知客人怎么理解,我一眼就可以看出那些复制品的低格调,哪能品出一点点古的味道。仔细看下介绍,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客人追着要看古迹,倒是一位导游的话点醒了我:开封受到史上兵火和黄河改道的影响,除了几座塔以外没有什么真正的古迹留下来。
说到寻访古迹,南京是我在中国最熟悉的一个城市了,号称六朝古都,可也是屡遭兵火,南朝那些孱弱的皇帝们每每总是被人逼得带着妃子跳井或是干脆被捋到北方。尤其到了太平天国时代,“天京”被曾国藩和和其胞弟“曾铁桶”围困了整整两年,天天从紫金山上的天堡城向城里放炮,破城之际太平军又在全城纵火,什么东西经历这样的劫难还能存留下来可真叫不容易了。
看看下面图片里这只石刻,绝对的古色古香,虽然有所残缺,可是很耐品味。从立的碑上看,公元422年南朝早期的作品,很有点年头了,和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时代相近,风格上没有北方石刻那么遒劲,要多出许多细腻和圆润,很值得品味。

这一对辟邪散落在南京东郊的一个小镇上,各自被一圈简单的铁栏杆围起来,它们中间还被一条可以行汽车的小路隔开,另外一只保存的稍微好一点。细看一下它们腿底下或是肚子底下有用水泥粗略修补加固的痕迹。这样的“生存环境”、这样的保护条件,可怜它们是真正的古迹,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

这是南京城外的另外一对辟邪,公元559年南朝后期的文物,个头比前面一对要大,保存得也完好些。这些古迹都散落在南京城东二、三十公里的地方,我上大学时靠骑自行车寻访,几乎就是不可完成的使命。现在退休多年的老父亲自己开着车慢慢转悠,这才一点一点地找到地方的。据说他几年前第一次看到这一对辟邪时,它们还“趴”在稻田里。现在周边已经开发成了住宅小区,围绕着这一对宝贝搞了个小公园,留了个小池塘,石刻留在原地,周围用玻璃围了,加盖了顶,算是相当不错的一个处理了。

略微了解南京的人都知道南京的市徽就是一只南朝石刻的辟邪,我的母校南京大学的校徽上也有它。南京城里到处是它的仿制品,沪宁高速快进南京城的位置有一只巨大的,也不知那么大了还有什么味道,最近我偶尔发现南京火车前也竖起了一只。且不去讨论这辟邪是龙的第几个儿子跟貔貅又是什么关系,单问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有几个人见过这只石刻的原型的?

还是在南京城东,仙林大学城一带,现在被一片苗圃“霸占”着。我去拜访时苗圃锁了铁门,无法靠近,只能用我的傻瓜相机远远地拍几张照片。可以看见一个古老的大石碑和一只加了屋顶围了玻璃的辟邪。这里原来是一片水塘,据记载另外一只辟邪因为破碎得太厉害,挖出后因为一时无法确定修补意见,专家的决定竟然是就地埋回去,这到应该算是对文物最稳妥的一个处理了。这一带现在是快速发展的住宅区,估计房子很快就会盖到这里,也不知到时这一对辟邪的命运会怎样。


古老,在汉文化里往往就是一个概念。朱简丝帛甚至纸张这些东西是很难保留下来的,现在世界上活字印刷最古老的书保存在韩国而不是在中国,饱经兵火的华夏文明真正留下的多半就是这些石头家伙了。可是现在的中国人一边嘲笑着别国的历史短暂,一边无视着身边保存下来有限的古迹。出门旅游,看到的多半都是复制品而从不去深究,照个合影就算是到此一游了。古老的中国,古老在哪里,恐怕以后更不会有人在乎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