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飘零的文化孤岛
(2012-07-04 03:17:13)
标签:
蛇口国际学校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文化孤岛孤岛文化教育 |
分类: 孩子的母语和外语 |
我一直以为国际学校是办给外国孩子的,跟国人无关,这样我就很惊讶自己的无知和落后了。于是上网查了一下,得了一条维基定义:
“一般来说,国际学校(英语:international school)是提供中等或以下程度的教育,并拥有相当比例的外籍学生,而且实施外国学制的学校。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法中并没有出现“国际学校”一词,但仍有一系列的学校符合上述定义,由外籍人士开办、仅招收外籍学生的学校”。
在其他的相关条目下,或多或少也都提到对于中国籍学生的一些限制,也就是说我关于国际学校服务对象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偏差。
网上再看一看,关于怎么(绕道)去上国际学校、利弊是什么的讨论还挺热闹,看来还真是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了,于是我的那一份惊讶开始变成了惊愕,继之以一种无法克制的恐惧。
比界定国际学校是什么语言环境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这些学校是文化的孤岛。
我在没有“归海”之前住在深圳,为了考虑儿子的小学安排,专门去看过深圳蛇口的国际学校,还是相当有名的一家。按照美国的义务教育法,学龄儿童如果没有得到应得的教育,父母或监护人要承担法律责任。什么是“应得的教育”,如果我们选择进入中国的学校,就不是太好证明,而按照美国教育要求设定的国际学校就能简单有效地达到这个要求。这是我当时去看这间学校的主要目的,我估计其他国家也会有类似的规定或法律。
美国的公司或单位要把员工派到中国来工作不太容易,会有人不愿意来。公司替他们的子女支付国际学校学费就是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的一个重要方法。另外日、韩的一些公司多半也习惯用高福利鼓励员工出国工作,安排他们的子女上国际学校就是一个手段。我去的深圳那家学校,因为有南海石油开采项目的外籍员工在,美、加的孩子比较集中。这样的学校对于同样重视学英语的日、韩父母来说,还倒真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福利了,可以让孩子的生命中多出一年或几年的多元化经历。
国际学校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临时性和过渡性,里面的外国孩子多半是不打算长久呆下去的。他们所希望保持的是自己国家原有的语言和文化,目的是孩子回国后能不至于掉队。在汉语汉文化的包围之下,这些学校就成了苦苦飘零的文化孤岛。
孤岛文化是封闭的、静态的,不能像它的宗主文化那样与时俱进。比如我们海外的华人文化,就是一种孤岛文化,在拼命想保留住原有文化的过程中,失去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不可避免地会停留在了一个相对陈旧的时代。美国在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之后,某些方面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孤岛,英尺、英磅和华氏温度就只在这个孤岛中保留了下来,这样的封闭和落后总有一天会逐渐在美国的经济科技领域中体现出来的。
这样的孤岛从资源上来说也会很孤立,就像无后方的作战一样,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补给。教育是个全社会的事情,从我博客里零零散散记录的美国小学的情况就不难看出,在美国教育是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的。就算在中国,就算我个人几乎全盘否定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可是还有国家的拨款,还有全民的关注,还有以教育为己任努力工作的教职工以及他们多年积累的经验。这些,孤岛学校都不具备。
国际学校的师资来源会是最大的问题,他们大多要从已经在中国的外国人里聘用,象美国本土那样招聘教师要求有硕士学历和相应的职业证书就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奢望了。我认识一名美国来的医生,在国际学校兼职教数学,还挺为自己的数学水平自豪的。我在国内主持英语教育机构时,聘来的外教就有在我去看过的那家国际学校任职的教师,而且还有一人身兼好几门科目的。
就算学校能统一组织国外教师来华任课(可能某些中外合作的学校可以),他们同样存在一个延续性的问题,一般最多一年、二年就要回国。而且一旦回国,新接手的人就很难有机会再跟他们沟通,对学生成长的关心和了解又能有多少呢。
说到语言学习,国际学校的设计是针对外籍孩子的,而不是针对英语学习的,更不是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的。它们各个科目的老师,甚至包括英语老师很可能对非英语母语的学生的特点不敏感,并不知道应该怎么样照顾他们。就算有这方面专业的,因为学生由多种母语构成,这在课堂上本身就是个很难处理的技术难题。我儿子现在就读的美国公立学校,把像他这样的学生分类为英语语言学习者(ELL),不但州政府有专款拨到学校帮助他们,全校老师也都受过相应培训得过证书,懂得怎么在普通课堂上照顾他们的特点。加拿大比较流行的语言沉浸式(Language Immersion)教学,用学生的第二语言教授各个科目时,他们的教师都是双语的,教材也根据学生的第二语言程度做过改写,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现在国内存在的这些孤岛式的国际学校,完全不可能有能力、也不会有太多兴趣做这些方面的准备和处置。
网上还看了一个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说法,说5-12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要“及时”把孩子送进孤岛里去。天呀,有没有考虑过这个关键期是针对第一语言发展而言的呢?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第一语言能力开始迅速发展,开始能够有效地依托第一语言来学习生活上的自立、学习人际交往准则、学懂学校的规矩、学会学习的方法。没有这样的一个第一语言做支撑,他们去上学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了。如果再去到一个与主流社会隔绝的孤岛学校,其宗旨是保持学生到达美国(或类似国家)的同龄教育标准,其教师对于已经在中文环境成长了好几年的中国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完全不敏感,这可以说是把孩子赖以成长的语言和文化土壤从他们脚下抽走了。这孩子还学什么、怎么学呀?
我在美国有一个挚友,他的太太是菲律宾裔,说的一口美式英语不带一点口音,可是别人跟她打交道处处都有点别扭,很多人很奇怪。究其原因,她在菲律宾美军基地的国际学校上学上到十七岁才到美国,她对美国文化的理解有大量的缺失,而且身边没有同一文化背景下一起长大的知心朋友。虽然还有一个美国的生父,但是进入到美国社会生活处处碰到困难。我们那些被送进孤岛的中国孩子呢,最后的结果是双语,还是无语呢?
看完了深圳的双语学校,还有一个硬道理让我决定“归海”了:学费在两万多美金一年,拿我当大头吗?儿子在美国进公立学校之前上幼儿园要交学费,七百多美金一个月,连上吃喝拉撒在美国一年也不到两万。上了公立后,学费就全没有了。我哪里有半点理由把他往那个“吸金”的孤岛里送。有这个钱,我暑假带儿子到非洲丛林看狮子去不行吗?
我这里有一个不雅的比喻,写出来或许会激起一些不满。当一篇文章或是一句话引起了受众的不满和愤怒,他们就不能平静客观地来看来听了,交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写这样的话本是写作上的忌讳。可是这个比喻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思之再三,还是决定把它写出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是,把人类社会的真实土壤从孩子身边抽走,还幻想着是帮助孩子成人成才,不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场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