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好到什么程度?
(2012-06-24 14:43:18)
标签:
中介语第二语言英语水平化石化同声传译教育 |
分类: 国人学英语 |
之所以要写这个题目,是为了给第二语言水平的评定做一些铺垫,因为我很多关于英语习得的文章都涉及这个语言水平评定的问题。有了这个铺垫,很多东西内容可以拿出来做类比,会有些方便。当然要说自己的英语水平好,就难逃自吹自擂的嫌疑,这样的文章自然不好意思往博客首页去自荐,就趁着这几天端午节博客首页不更新,先把它发出来吧。
先说一件往事,可以对我的英语水平做一个大概的描述。大概在98或99年,欧元启用的前夕,我在南京。当时有德国的一个州政府驻江苏的办事处找到我,问我能否帮他们做两场翻译。他们国内有一个比较高级的代表团过来,其中一个德意志银行的即将就任中国分行行长级的人物要做一个关于欧元的报告。因为报告人说,从欧元概念诞生起他就直接参与相关工作,相关概念和工作都是用的英语,所以他的报告要选择直接使用英语。但是这下办事处困难了,他们能掌握的比较过硬的译员都是德语的,所以问我能不能帮忙。
在代表团从德国过来的同时,银行的人从上海的总行(或是筹备处)过来,他们带了不止一名的专业翻译(还有其他的推广活动)。翻译们跟我商量了一下,说报告人没有准备讲稿,这样他们没有材料做准备,所以感觉会很吃力,还是希望我能来做现场翻译。
极其正式的会场,极高规格的外事活动,很专业的金融人士在谈他亲身经历的很专业的事情,我就凭着硬听一句句译出来。事后听众里有不少人以为我也是金融界里直接参加了欧元创设的人,围着我问一些问题。我那有那么好的命去玩儿欧元,我只是在那儿客串英语翻译而已。
记忆一直很深的事情是我当时在现场听丢了一句。大会场做报告,内容的复杂程度和语速都不会困难,这是我当时不怕的主要原因。但是没有文字材料,任何一个小事一打岔,就会出问题。我有一瞬间的走神,听丢了一句。当时我把中文部分在半空中停住了,说成“如果一个德国人在欧洲旅行,口袋里有一百马克……”,然后等他的下文。终于,故事我听懂了,是说旅行者到不同的国家都要兑换外汇,因为汇率的复杂性最后回到德国时口袋里的钱多于一百马克了。听懂了这些我把这段中文翻译圆上了。因为同样的报告有两场,在第二场时我核对了一下,处理得没有问题。
办事处后来按四百人民币一小时给我付了酬金,虽然事先是说好不给钱帮忙的。几百块钱小事,不过时薪的单价在当时可是不低,算是对我工作水平的一个肯定。
现场口译,虽然表现出的是听力水平和汉语口语的表达能力,但是因为是没有文字材料可以准备的情况,那么对英语综合水平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这可能是当时随队翻译有点怯场的原因。在这件事情之后,我在2001年回到美国准备完成论文,当时为了糊口给美国最大的电话公司AT&T做了近六个月的电话翻译工作,算是正式接受了一下口译的培训,特别是带我的主管是翻译学的在读博士,也在准备论文,跟我交流了很多,也带动我的英语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具体回到博文的题目上来,要想有效地回答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这个问题,先要介绍一个术语叫Interlanguage,翻译为“中介语”。一个人学第二语言,从完全为零到完全等同于母语这个之间的语言阶段就叫中介语。从纯技术角度说,每一个人学的第二语言都处在中介语里,是永远不能等同于母语的。
我的英语中介语到达了比较接近母语的程度,在美国一些相关场合填表我都写near native。在学校的时候参加托福命题要求native或者near native的英语水平,我可以参加,出的题目也得到认可和薪酬(也是个挣钱糊口的事)。如果把听说读写分开来说,大致会是下面这么些个情况。
听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会碰到不知道的词汇,但是不会对理解和交际有什么影响,就好像人们说母语时也不是每个字都需要听得真真切切的。有时候碰到一些文化内容比较生僻刁钻、或是音质不好的影视片,我身边一些英语水平很不错的人会在这种情况下被我甩开。听因为受到口头语言线性化特点的制约,也就是说讲话人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讲,不会复杂到哪里去。所以听力过了某一个“坎儿”以后,就会变得很容易了。
说牵扯到口音和表达能力两个环节。口音准确虽然并不能代表这门第二语言的水平,但是人们往往从这个环节入手去做评价。我现在能够做到电话里说上个十几二十句话不露破绽,对方不一定会去多想我说的不是母语。另外就是现在给儿子读书,他是从环境语言里“捡”来的语感,碰到我发音不对,哪怕是口误,他会立即纠正我。我给他读书,三五天个把星期他“抓”不住我的破绽。我自己认为不是小时候就在英语国家生活的中国人,口音到这样大概就差不多到头了。
口语的表达能力看遣词用句、看流畅程度和逻辑条理。儿子上小学,我第一次跟他老师做沟通,大概聊了十几二十分钟,最后她忍不住拐弯抹角地问我是否出生在美国。这种问题比较敏感在美国大家一般都是回避的。我知道她在想什么,因为我的英语是“学院派”出身,跟老师们谈话共性很大,更显得我的英语很好。但是我会有一点点掩盖不住的口音漏出来,所以她会很好奇,想做一个判断。
读呢,是我最大的强项。而且我以前写到过,我是Top-down的阅读者,任何材料过来,可以迅速看过去,剔除无效信息、完成各类分析、判断、总结。这个特点在互联网时代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这样的阅读功底,是我好几年不吃不睡硬磨出来的,是我的看家本领,不容易达到。
中介语有一些客观的表现,某些语言点会先学会某些会后学会。分析一个人的中介语就可以判断其第二语言的水平在什么位置。写作的时候,这样特点会全部体现出来。我的书写里,有一些最后阶段的痕迹会出现,比如该不该用冠词“the”就是一例。我在学校的论文,按照要求,交给教授看以前都是要付钱请母语的家教看过英文部分才行的。我的整体写作能力可能强过这些家教,而且到了论文这么专业的东西,他们可能都看不懂了,但是,我的第二语言里表现出的一些偏误他们直接就可以抓住,这是不同层面上的事情。我在国内的英语教学机构带过外教,他们对于我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都很敬重,可是我碰到正式行文的东西,也都要请他们看过才会发出去的。
离开学术界以后,要写的英文就越来越不正式了,反而再也没请母语人看过了。倒是碰到几次商业文书要过律师手的,他们做的一些修改有时能让我笑出声来,是第二语言上的事情,跟那些严肃的合同内容完全不相干(比如我会多加出一个the来,多加叫overgeneralization,是中介语的特点,说母语的孩子绝不会这么做的)。也就是说一份极其严肃的商业合同,律师可以接受、或是说没有感觉到什么太大的不妥,在条款上会提出一些修改,可是同时会碰到母语人无法接受的一些偏误,在他们看来可能是莫名其妙的语言使用,所以也总要顺手给我改过来。改出来,我就知道错了,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有时就会好笑,因为我在诠释中介语里的“经典”错误。
一门第二语言学到什么时候是个头?这里又有一个跟中介语密切相关的术语,叫“化石化(fossilization)”,就是说一个人的中介语不再进步了,变成化石了,很形象。实际上,一个人第二语言水平的高低,其实就是化石化时间出现的早晚。我们看一下周围认识的海外华人就可以知道,不是他们在英语环境居住的时间越长,英语水平就越高。有的人早就化石化在一个很初级的水平了。
我自己的英语嘛,现在主要是跟着儿子,听他的一些味道很正的发音,也补一些过去接触不到的但是儿童很高频接触的英语内容(比如儿童的游戏、卡通等),而且我学习的欲望还很强。希望藉此能够进一步抵抗我的化石化进程,让自己的英语能够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