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中午,“出国不出国”讲座

标签:
教育哥伦比亚沪江网讲座ucla美国文科博士美国顶尖大学 |
分类: 美国教育--出国篇 |
可是,随着讲座时间的临近,我渐渐地知道了当时我为什么会迟疑一下了。这个讲座没有明确的受众,怎么讲竟然是无从准备起!
我的专业应用语言学从广义上讲是对人类交际的研究(狭义的讲是“英语教育学”),我个人对交际相关的事情就特别敏感一点。交际就一定是双向的,不把自己的听众搞清楚,这个讲座怎么也做不好,不会有吸引力。
赶紧上沪江网学习了几场,发现麻烦更大了。零零碎碎地我观察到了沪江的网友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是关心的话题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关心的事儿呀。就说都在出国这么一个话题底下,是大人出国还是孩子出国、是去留学还是去移民、去美洲还是去澳洲、读中学还是读研究生,这就一大堆了,还进而派生出一个幼儿英语学习的相关话题。真够散的。
第二是决心下得浅。五、六百人的预约,到场也就一、二百人。大家都忙,先约着,到时来不来再说(当然窝牛妈告诉我,预约了就可以保证得到录音,有它的实惠之处)。这样就使得实际到场的听众有了很大的随机性,就算是事先得到一些关注的话题,到时因为听众的流动性,恐怕也不会很有针对性。
第三是大家都忙。本来要找一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就不容易,结果就会发生讲座期间迟到早退不停的情况。而且互动的问题多半都是拿演讲者当Google使用,自己忙没工夫去查,就在这里随口问一下啦。一个人回答问题,那能像Google那样又快又全又新呢。
这些特点,其实又恰恰是互联网交际的特点,也正是这些其他传统交际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参与的听众。我跟窝牛妈说,这个交际方法很可能代表了未来,所以我愿意参与,尝试挑战。
要使一场讲座有价值,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要让听众的这六十分钟时间花得值得,要得到哪怕是那么一点点的什么感触和收获,一点点比自己去发呆打盹价值大的收获。既然是互动式的交际,我自己的个人感受会是我能做出的最大贡献。我会安排四十分钟来回忆自己读书时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事情。我不打算加入任何追求“大而全”的归纳,诸如上哪个学校选哪个专业或是美国顶尖学校排名清单之类的。留出二十分钟的交流互动,同样我回答问题的角度也会是基于个人的感受。比如我只能建议关于美国名校的排名去Google搜索才更有效,但是我能告诉您为什么我的专业UCLA要比常春藤学校里的哥伦比亚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要好得多。
既然我来讲,既然您来听,最关键的就是我的一份有血有肉有情的个人感受,希望能给您推开另外一扇小小的感知世界的窗口。
又及,比做讲座弄不清受众还要离奇的事情,请看《一言不发,学生也能控制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