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孩子的第三、第四门语言
(2012-05-19 07:19:17)
标签:
第二语言强势语言双语环境第三门外语教育 |
分类: 孩子的母语和外语 |
我的回答是这个孩子命好,能出生在一个多语言的环境,他/她可以自然习得两种语言。之后的第三种、第四种会轻松很多,多少有点一通百通的意思。这样背景出来的孩子,有很多人会多种语言,而且还有不少是吃语言饭的。
从纯技术上需要澄清一点,借用我在博文《美国学童:英语思维形成的佐证》里写过的话说:
“应用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双语人”。和人类在儿童期能够自然习得环境语言一样神奇,一个人的大脑里只能存在一个主导语言(Dominate Language),当这个人在从事复杂的思维和写作过程时,大脑会有倾向性地选择这个强势语言。大脑中的其他语言,总是或多或少地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状态”。
如果从这样严格的定义出发,一个孩子出生于双语环境,这个双语环境就实在太难成立了。孩子家里的人说两种语言是一半一半的比例吗?周围的社会上使用什么语言?将来的学校里用什么语言进行教学?即便是比较接近双语社会的香港、新加坡、或是加拿大魁北克,孩子也必定会逐渐发展出一门强势语言。我的导师委员会里有一位巴基斯坦籍的教授,他从小长大,街上说印地语,学校里说英语。教育程度到了他那样(还有他在美国攻读另外一个什么学科的博士的太太那样),英语就完全是压倒的强势了。虽然他有一定南亚英语的口音和部分英式英语的口音,但是他的英文造诣,就是美国本土的教授学生都是很敬重的。
我只是想提醒一下发展这门强势语言的重要性。如果这门强势语言的水平越高,就更能带动其他(第二)语言(母语以外的语言统称第二语言)的发展。如果简单地说,家里通用两门语言,孩子将来学第三、第四门的能力和速度会很强。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这个孩子太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