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的推荐信能有多大分量?
(2012-05-11 17:36:00)
标签:
留学美国留美申请留美申请材料推荐信录取委员会校园 |
分类: 美国教育--出国篇 |
这算是一封什么样的推荐信呀,这样的信是帮这名学生还是在害她呢?
当时我们系还不设本科,只录取科研型的研究生。因为是一个比较小型的学科(语言学或是理论语言学是大学科),我们的专业排名是由学科领域内的各校系主任投票的方式产生的。很荣幸,UCLA多年来稳稳地排在全美第一。
每年的新生录取由一个10人组成的录取委员会投票决定,委员会成员的构成是本系3-4名教授、相关学科3-4名教授、2名在读学生、一名分管学生事务的职员,每人平等的一票,制度非常的民主。
我们每年大约收到150-200份的申请,录取20名左右,希望其中10-15名能够最终选择入学。申请材料分成10份,委员会的成员轮流传阅。因为是研究生阶段,材料里多半都附有申请人已经完成或发表过的一些论文,所以这1/10的材料是沉沉的一纸箱。一轮阅读下来,会很明显地产生一些公认的优秀申请,也有一批明显不适合要被淘汰的申请。而中间这一批申请更有意思,委员会成员的意见会有不一致,主要的讨论时间一般都消耗在这一批上了。
这封特别的推荐信,推荐的申请人是一名韩裔学生,在本校读的本科,语言学专业(UCLA的语言学专业一般排全美第二,拥有乔姆斯基的麻省理工是无法逾越的),毕业后做了几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老师,然后决定申请我们应用语言学专业继续深造。她的这一份申请,使得我们委员会犹豫再三。
她的材料里,本科成绩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都很好(亚裔生的特点),可是论文发表的情况和相关教学经验的背景都不强,这样就使她落在了所有申请者的中间位置,按说远远没有录取的机会了。
偏偏就是这封三句话的推荐信,把她从中间位置拉了出来,进入了“被讨论”名单。这三句话的推荐信里蕴含着什么样的特殊力量呢?
写信的教授年事已高,是语音学方面的泰山北斗,一般还不给学生写推荐信。他有一个很著名的特点,就是他的课几乎不给A。当时委员会里另外一名学生委员因为本科学的不是语言学专业,所以要补一些语言学的本科课程,就选过这位老先生的课,也没有得到A(学生委员的特殊价值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另外,加州大学(UC)是科研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老有批评说它对学生照应不够,本科生的课动辄就是几百人上千人这么上,一个老先生记不住几年前的一个学生,太正常不过了。
这样,这封信勾勒出了老教授的身份和个性,大手笔,有着极其震撼的真实感,我们委员会判断老先生一定是看到档案里他几乎不给的那个A以后同意给这个学生写的推荐信。讨论到这一步,委员会同意给这名学生一个宝贵的录取名额。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例,它证明了推荐信在学生入学申请里的分量。现在中国申请留美的学生已经是越来越了解推荐信和申请文书的分量,而且在上面投入不少的精力。不过要记住一点,中国出来的东西多半经过中介的包装,容易千篇一律和流于空洞,要尽量设法加入一些能像这封三句话的推荐信里所彰显出来的无以替换的灵魂般的内容,那才会有最大的说服力。
如果是已经在美国的学生请老师或Counselor写推荐信,只要他/她同意写了,有一点可以放心,他/她绝不会写一封刻意害你的信,最多就是拒绝不写而已。就象这位老教授,他同意写了,就是在帮那个学生,是在用别人无法效仿的一代宗师的大手笔在帮忙。
顺便一提,我们录取了那位学生,可是她最终没有选择来我们系。大概那种边缘化的感觉是双向的,她也多多少少觉得我们系哪里不合适,做出了其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