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3-11-25 20:49:56)
标签:
倾听习惯用心兴趣教育 |
分类: 中小学生习惯兴趣能力培养实践 |
《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培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对学生进行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很不习惯!
我通过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发现:
(1)在学习的时候,有部分同学手里会玩东西;
(2)老师讲课时,有学生会将眼睛看着他处;
(3)课堂讨论或自由朗读结束时,发出指令不能很快停止;
(4)老师或同学讲话时,听到兴奋处容易随意插话;
(5)发言的时候有不举手先发言的现象。
(6)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请一名小朋友站起来发言,这位小朋友发言时,其他小朋友有的“我!我来!”抢着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好象与自己无关,在那玩弄文具、学具等;有的端端正正地坐着却一言不发。当这位小朋友回答完问题以后,老师接着问:“对刚才小朋友的回答满意吗?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往往答非所问;或者说着与刚才小朋友几乎相同的看法…… 种种现象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倾听”,现代汉语词典上定义为“用心细听”,即指细心听、专心听。倾听能力主要包括主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和理解他人口语表达的信息,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两部分。倾听是人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取的知识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积极的倾听习态度,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个人良好素质的体现。同时,它对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细化学生听课的要求。
铃声一响,学生就要端正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师上课。坐端正了才会精神振作,眼睛要正视黑板或老师,两手自然地放在桌子上。上课时,眼睛注意看,耳朵注意听,精神要集中,不走神。开动脑筋,老师讲什么跟着想,老师要求什么按照做。,思维始终要与老师的上课思路保持一致,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实际,结合“说、读、写”三项能力来进行。
三.端正倾听的态度。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强化倾听的意识以外,还需要细化训练,使学生懂得倾听、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尽量学会做到“四心”:一要“耐心”,当听到同学的发言有错误时,一定要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仔细听、听完整,并努力学会抓关键词句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归纳;三要“用心”,在听取同学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用心想一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做到有选择地接受。四要“虚心”,当同学提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能虚心地接受,一边听一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美。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会倾听不仅是尊重了对方,更是尊重了自己。因此,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自己理应专心听,那么,到自己发言时,别人也会认真地听你说。
四、用榜样感染学生,促其想听。
李政清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首先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
五.让每一次表达面向全体,让每一个人成为听众。
六.以肢体动作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听”。
学生能从教师的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这些对学生都是无比重要的鼓励。
教师的认真的倾听和热情的鼓励,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产生主动的模仿。
七.指导倾听。
布鲁姆强调:“学会如何学习”要比“学会什么”更重要。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要当好“导师”,履行“导”的职责,引导学生去听别人的话,从中得到某些信息,再进行处理。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经过反复的指导,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才会自觉地去思考。培养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中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1、在听同学发言前,可以猜测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2、听完同学的观点后进行归纳。3、最后再想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学会倾听,不单是用双耳倾听,更要用心去倾听。用心思考老师的问题,用心思考同学的答案,当别人的答案与自己相悖时,也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用 “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细化“听”的要求。
八.把“听”与“说”结合起来。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听的目的不只是听,倾听能力更多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
听辨训练是指训练学生在听过一段或一篇在内容、表达、读音、句读等有误的语言材料后,加以分辨区别,以提高听话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听辨可以训练学生的辨音能力,分析能力,巩固字、词、句、逻辑、修辞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
听辨指导可以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加深的方法:先让学生分辨错误的读音、停顿和重读现象;再分辨用词方面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或篇章和内容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容易读错、容易混淆的字词,都是很好的听辨材料。听辨指导还可以结合作文进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内容、形式或在用词、造句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听辨的材料来训练。
九、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社会心理学家说过,受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正确的激励,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任何时候,对于孩子的表扬都应该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的。
教学中,我注意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一片“加油”叶、一朵“成功”花、一个“你真棒”的卡通任务粘片,而且定期评选“进步之星”、“倾听小能手”。学生们的热情得以再次激发。总之,只有实现由“强迫听”到“乐听”,由“自发听”到“自觉听”,由“无序听”到“会听”,学生的倾听能力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听”。
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最容易受情感因素的感染。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么倾听也就无从谈起了,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
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十一.结合课外实践进行引导。
阶段性成果:
训练刚开始时,显得有些困难,开始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跟着教师走,比较认真地听。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能力稍欠,在听的过程中,不是每次都听清,就是听清楚了,口头表达也有一定的问题。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则是根本就达不到专注。但是越往后,情况就好多了。许多学生慢慢地可以听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将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跟随老师,跟随同学进行互动学习,其他的学生也能作到参与。
新课标还要求每位学生能够在关注自己的同时,进而关注他人、关爱他人、关注周围的环境。学生们觉得自己的眼中不再是“只有自己”了。就连班里最调皮,平时听讲程度很不好的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上也能够关注他人、积极地回答问题。
经过上个学期的培养,大部分的学生已养成一个良好的倾听习惯,表现为课堂坐姿端正,同学发言的时候,眼睛盯着老师或黑板看,插嘴现象减少,基本上,大部分同学已经意识到如何做个文明的倾听者,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低下学生存在“假听”、遗忘快的现象:他们双手平放在课桌上,身子挺得笔直,眼睛盯着教师或黑版一动也不动。而这些行为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或者是“左耳进,右耳出”。
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对于中低下学生来说,往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要思考的时间比较长,有时可能还想不出或摸不着头脑。这时,他们只能是在听别人的答案。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一要听明白,二要思考有无不认同的意见,三要给自己带来启发,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把“听”与“说”结合起来
有了专注的听,才会有准确的说。而“说”多少又可体现他“听”多少。对于差生来讲,更是要让他多说,刚开始可以是重复别人的回答,慢慢地可以让他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可能是吞吞吐吐,可能是表达不清,可能是声音小。这都需要我们老师耐心地去诱导他们,可以先示范,或和他们一起把答案说完整,再让他们说一遍,多鼓励、多些机会让他们发言。这样把听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评价对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只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包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与态度,但大部分老师只停留“你听的多认真呀”、“某某同学听的多入神”等浅层次评价上。当看到有的同学认真倾听时,可给予这样的夸奖“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同学发言,不但听明白了,并能指出不足,真了不起”。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老师评价,还有同学间评价和自我评价,课后,也可让同学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给自己打分。
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了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自尊,点燃的或许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把,铸就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倾听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倾听已是教育的另一种言说。
倾听使人生丰富多彩,你将不再宥于一己的狭隘贝壳,潜入浩瀚的深海。倾听使人谦虚,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安宁,你知道了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警醒,你知道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通过实践与思考,我深深感到教科研工作要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持。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倾听意识和能力的前提。在实践中,我还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能力,首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育氛围,其实质就是要建立一种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让学生得以自由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既是对学生尊重的最重要表现,也是教师对社会和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体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和被尊重的愉悦,从而焕发积极进取的活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