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古代名人(十四)
郑 和
为了纪念中华民族历代名人,我国邮政曾先后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专题邮票,同时还发行了一系列的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前面,我们已经逐一欣赏了方寸世界中的古代科学家、文学家,现在我们一起欣赏方寸世界中的其他古代名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马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他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马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派手下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明平云南之战。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
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在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
2005年6月28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一套《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全套三枚和一枚小型张。三枚邮票画面主题分别为“郑和像”、“睦邻友好”和“科学航海”,小型张画面主题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像”图案上郑和头戴内使乌纱帽,手握一卷航海图;其身后的背景参照了明代北京皇宫城图,他仿佛刚刚在宫中接受了下西洋的使命,凝思的神情中传达出了一种祥和与慈善,既符合郑和的原本社会身份,也与他作为一个友好使者的身份很贴切。“睦邻友好”图案以折页式的《郑和航海图》为背景,选取了马六甲青云亭、马来西亚三宝垄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槟城三宝宫前牌楼,通过这一座座海外为纪念郑和而修筑的庙宇,表现了郑和下西洋与邻邦建立的浓浓友情,揭示了郑和下西洋的深刻意义。“科学航海”图案的背景图是《牵星过洋图》,此图附于《郑和航海图》中,共4幅。《郑和航海图》将船舶航行的天体定位与定向,罗盘指向与针路,路标识别导航、航路指南与推算等航海技术包容于一图,称得上是明初以前中国海员航海技术的百科全书。邮票图案以《牵星过洋图》为背景,具体刻画了水罗盘的形象,真实表现了当时中国在航海事业上的科学水平。小型张图案通过满幅画面中彩带飘扬的船队,表现了郑和下西洋的那种壮观景象。在船只的刻画上,参照了郑和宝船模型及有关明船的历史资料,富有历史感。据史料记载,郑和首次下西洋时,船队有六十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共二百多艘。画面上方的日月图,既表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漫长历程,也增添了画面的设计感和装饰感。整个画面彩带飘扬,波涛涌动,郑和率领的船队,既像刚刚启程,又像在茫茫大海上破浪前进,浩浩荡荡,气势雄伟,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