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一)—齐白石

(2025-02-11 16:34:13)
标签:

杂谈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一)—齐白石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一)—齐白石
       《齐白石作品选》特种邮票小型张《祖国万岁》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谓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我国著名的国画家、人民艺术家。 幼时家贫在家放牛打柴,11 岁起学木工,每天工余辛勤刻苦学画,20 岁左右就成了雕花能手,人称“齐木匠”。他为人憨厚,不喜欢应酬,也不愿聚在一起大吃大喝,只喜欢两三个知己友人在一起随便吃点什么,聊天,谈诗和画画。他的诗朴实无华,自然豪放,这与他喜欢爬山和游历有关。他少年时常去爬离杏子坞不远的北山,这山叫“白石山”,因此他自称为“白石山民”,到 50岁以后改署“白石山翁”,并用“齐白石”为名,晚年署“白石老人”。齐白石40岁后,远游南北各地,在7—8年间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丰富了他的绘画境界,后来整理游历所得,作《借山图卷》50多幅,是他早期山水画的重要作品。57岁后长居北京,手植花卉果木,养虫养鸟,朝夕观摩,艺术造诣益臻成熟,所绘画的作品,都有独创成就。在艺术上,他常与陈衡恪相切磋,推崇徐渭、朱耷、原济、李蝉及吴昌硕等诸家。60岁后,画风遽变,重视创造,融合了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擅长花鸟鱼虫,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并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一起。也画山水、人物。论画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见解。他不仅精于绘画,而且长于刻印,书法也很有名。齐白石一生共画四万多幅画,写一千多首诗,治印三干多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白石老人为人朴实耿直,富于正义感,并能坚持民族气节。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北乎后,他在自己门口贴上“画不卖于官家”的字条,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以十分欢欣的心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以后又热情地以自己的创作参加了保卫和平事业。1953年他90岁生日时,文化部特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他曾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7年9月16日病逝北京。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一)—齐白石
            《齐白石作品选》特种邮票

    1980年1月15日,为了反映齐白石的伟大艺术成就,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齐白石作品选》特种邮票 ,全套16枚和小型张1枚。16枚邮票图案均为齐白石作品,名称分别为:“牡丹”“松鼠葡萄”“酒蟹图》”“哇声十里出山泉”“小鸡”“荷花”“红梅”“翠鸟”“葫芦”“秋声”“藤萝”“菊花”“虾”“荔枝”“白菜蘑菇”“桃”,小型张图案名称为:“祖国万岁”(小型张)由两幅图案构成,左侧为中国现代画家范曾所画齐白石素描像:齐白石手执粗大的毛笔,准备作画的形象。画面上的文字为“齐白石作品选”和介绍齐白石生平的简略文字。右侧为齐白石的作品,题为“祖国万岁”。画上是“万年青”,表达了齐白石对祖国的深厚感情。1955年国庆时,95岁高龄的白石老人以真挚的感情创作了又一件《祖国万岁》。画面以一棵果实累累的万年青,象征祖国强盛,人民生活幸福万万年长。万年青的叶片由粗细、长短不等的竖线构成,并不做复杂的穿插变化,可谓简而又简。色彩上,红果实在蓝绿叶片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红火,艳而不俗,强化了果实累累的厚重感,营造出喜庆欢欣的意象。“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笔画亦取方折之态,与万年青纵向的形象相互映衬,强烈地表达了老人的爱国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