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邹韬奋

(2025-02-10 12:21:11)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邹韬奋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邹韬奋           《邹韬奋诞生90周年》纪念邮票

   邹韬奋(1895-1944)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江西省鹰潭人,出生于福建永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
1921年7月,邹韬奋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上任于上海厚生纱布交易所英文秘书,成为工商界的一名职员。后又在上海职业教育机关兼职,做些写作、翻译之类的事情。1922年经黄炎培介绍,他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 ,负责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及《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转入银行界任事,《生活周刊》改由邹韬奋担负编辑责任。从此他得以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出版工作,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韬奋是他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他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延志。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生活周刊》上报道这一事变。从这时候起,为宣传抗日,从没放下手中的笔。与此同时,他还利用《生活周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组织为前线抗日将士捐款。他针对抗战的形势,屡屡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行为。 他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运动,并为十九路军等爱国志士筹集资金,奔走呼喊。《生活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1933年1月,他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之后,他便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他及《生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1933年6月18日,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他也名列黑名单。当年7月14日,邹韬奋前往欧洲,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流亡生活。他先后考察了欧洲数国、苏联和美国,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逐步将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到马克思主义方面来。他于1935年8月回国,11月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 。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大众生活》对这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邹韬奋在报刊上接连发表评论,痛斥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并对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和热情支持。12月,他又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当选为执行委员。1936年11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7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出狱后他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同年8月19日,他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次年7月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为了满足全国各界朋友的爱国民主要求,他还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战画报》六日刊。这些刊物均以宣传抗战救国,争取民主权利为中心内容,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在当时均属罕见,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同年12月下旬,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会见周恩来。从1939年4月起,国民党当局陆续对生活书店分店进行封闭或迫令停业;所出图书,一律禁止或没收,到1941年2月,除重庆分店外,生活书店在国统区内的50余家分店全被封闭,所有职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邹韬奋对此怒不可遏,接连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2月15日,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行将开幕之际,邹韬奋愤然辞去国民参政员之职,秘密离开重庆,辗转抵达香港 ,决心“愿以光明磊落的辞职行动,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与推进”。他到达香港后,更积极致力于政治活动,为实现民主政治奔走呼喊,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誓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同年5月17日,他在香港重办《大众生活》。在复刊词中,他大声疾呼:“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急问题,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固团结统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战坚持到底,以达到最后的胜利。”该刊发行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同年6月7日,他与救国会留港代表茅盾、长江等9人联合发表了《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一文,进一步表达了要求进行民主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邹韬奋只得再度流亡。在中共的帮助下,他前往东江、苏北抗日根据地。他悉心考察了抗日根据地的状况,参观、访问了许多学校,并和当地军民一起劳动。他说:“过去十年来从事民主运动,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1942年秘密赴广东游击区,并于1月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3月,他不幸查出罹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医 。他忍受耳癌袭来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赶写了《患难余生记》一书(未完成)和《对国事的呼吁》一文。弥留之际,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 ,享年48岁。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对其一生及其从事的事业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85年11月5日,为纪念邹韬奋同志诞生90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邹韬奋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两枚,两枚邮票画面分别为“邹韬奋像”和“周总理纪念邹韬奋题词手迹”。














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