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九)—马思聪

(2025-02-09 17:11:37)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九)—马思聪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九)—马思聪
      《中国现代音乐家(一)》纪念邮票《马思聪》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中国杰出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与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23年他随大哥来到法国接受了严格的小提琴训练,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1929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1931年,广东省政府官费资助,他再次赴法留学,第二年归国,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1932年与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结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等职。在全国解放前夕,马思聪面对美国人邀请他全家去美国定居丝毫不为所动,毅然来到北京,担任燕京大学教授、华北文工团团长、全国文联常委、全国音协副主席等职。全国解放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从1966年的春天开始,中国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劫难,马思聪成了“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资产阶级音乐权威”“修正主义分子”。6月中旬住进了“牛棚”,接受“红卫兵小将”们面对面的批判。无奈于1967年1月以5万港币的代价,带着其夫人、儿子、女儿,登上了新州渔轮厂的电动拖船“002号”去了香港。1月19日下午,在美国驻香港领事的陪同下,他一家四口登上了飞往华盛顿的飞机,踏上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流亡之路。 
  公安部于1967年5月成立了“马思聪专案组”,由于马思聪出逃乘坐的电动拖船为“002号”,这个专案组为了保密,就以“002号”为专案组的代号。1968年1月,在经过8个多月的专案审查后,专案组终于结案了,谢富治、康生批准了专案组的结案报告,将他定为“叛国投敌”,造成了“文革”中的又一冤案。在国内对他出走进行审查的同时,他正在大洋彼岸忍受着心灵的痛苦和煎熬。到达美国后,美国先把他一家安排在弗吉尼亚州的农村的一栋别墅内暂住。在此期间,他拒绝了美国方面提供的“政治避难基金”。1967年4月,为了澄清社会上对他出走的众多流言,他首次公开露面,在美国纽约召开记者招待会,发表了题为《我为什么离开中国———关于“文革”的可怕真相》的声明。在这个声明中,他没有一句责怪他祖国的语言,相反,他只是控诉了“文革”极“左”错误给中国、给他本人带来的灾难。作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他多次在美国各地和东南亚、台湾等地进行演出,他坚持以自己的演出收入作为全家的生活费,而拒领美国政府的“救济”。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如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以及一些小提琴、钢琴曲。在他的演奏作品和创作作品中,蕴含着他浓浓的思乡情结,他将其中的一首乐曲题名为《相见时难别亦难》,而他音乐会每次必演的则是《思乡曲》。他的《思乡曲》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一。1987年5月20日于美国费城逝世,享年75岁。2007年12月14日,马思聪骨灰归葬中国广州。
    2012年4月15日,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国现代音乐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全套四枚,画面分别是四位现代音乐家“萧友梅”、“刘天华”、“贺绿汀”及“马思聪”。其中,第四枚为马思聪,画面中的左侧是他的肖像,右侧背景图案是他创作的《思乡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