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三)—梅兰芳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梅兰芳像》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兰芳的唱腔醇厚流丽,感情丰富含蓄。由于他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故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唱工从不矜才使气,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决无气馁音懈之处。他的唱腔基本上是从传统唱法中来,但又无一腔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为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旋律优美,顺畅流利。梅兰芳的表演善於运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艺,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入微,富有节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质朴中见华贵,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妩媚中显大方。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中选择了新旧相融合,在传承中去其不美与低俗,留其精华与清雅来积极学习与吸纳。在京剧和昆曲中的一些经典的武打、舞蹈片段,都体现梅兰芳在舞台上多方面的技艺和擅长。他饰演的晚年穆桂英,气度凝重,感情深沉,唱、做艺术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他晚年的艺术风格不似中期那样色彩浓艳,而趋于清淡含蓄,更富有内在的魅力。这标志着他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梅派”艺术,深受国内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不仅是艺术大师,还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故居“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下来。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宣传爱国主义。抗日战争爆发后,汪伪政府与侵华日军数次登门要求梅兰芳登台出演,想借梅兰芳收购人心,点缀太平,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小孩到大后方读书,他于1942年返沪,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并留起了胡子。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才在思南路的寓所剃去了胡子,重返舞台。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1962年8月8日,在梅兰芳逝世1周年之际,我国邮政发行了一套《梅兰芳舞台艺术》纪念邮票,全套共8枚和一枚小型张。八枚邮票画面包括梅兰芳的1张肖像和7个剧目,均为色彩鲜艳明丽的色粉画。同日,还发行了同图无齿邮票1套8枚。小型张是9月15日发行,画面为梅兰芳的《贵妃醉酒》舞台剧照。全套邮票,生动地表现了梅兰芳“铁骨凌寒”的气质和“仙姿香韵”的技艺,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成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