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十四)—马连良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马连良舞台艺术》特种邮票
马连良(1901-1966)字温如
,生于北京市,回族,中国京剧“马派”创始人,工老生。马连良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将“生”“末”两行的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唱腔艺术,形成了唱念做相结合的风格。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著名的“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是我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马连良8岁入科班。先学武小生,后学老生,一年以后即登台演出。11岁时同时学演老旦、丑和小生戏,有时扮演龙套。14岁开始主演老生。17岁学艺十年期满出科,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标以谭派须生。18岁北返,声誉鹊起,后南赴福建继续深造,再次坐科三年以上。21岁时初演于上海。当时变声尚未恢复,嗓音较低,但已赞声四起,灌制唱片数张,风行各地。马连良对艺术学而不厌,虚怀若谷。出利再入科,对艺事渴求不已。他时常观摩名家演戏,30岁时专程赴天津拜名家孙仙为师:37岁时向山西梆子老艺人张宝玺、高文翰学到《春秋笔》剧中的《灯棚换子》和《换官条驿》。足见他为京剧艺术事业精益求精、不骄不满的胸襟。艰辛的广征博采与不断的舞台实践,使他的表演艺术不断精进,他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26岁时挑班演出,名挂头牌演出《打登州》《白台》等戏,发出创新光彩被观众誉为独树一帜。1930年组成扶风社。1933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34年赴武汉演出。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院(今首都电影院)。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方拟再演,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1942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苏武牧羊》亦遭禁演。因受敌伪压迫,抑郁成疾,新新戏院被迫卖出。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多次参加义演。
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的儿童福利其金会义演多场,1947年在北平义演十余场。同年秋,赴上海,直至1948年春,连续演出四个月。1948年冬,由沪赴香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香港。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因渴望早日返回内地,谢绝了台湾的邀请,秘密乘车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
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毅然返回内地之举受到周恩来的赞扬.同年8月建立“马连良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演出《四进士》等剧。次年,归国即参加鞍山三大工程建成典礼的庆祝演出。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他任团长,次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并入。此后,该团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很多剧目。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63年赴港澳演出近三个月。次年排出《南方来信》,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又排出现代戏《年年有余》。文革”初,马连良因演出《海瑞罢官》遭受迫害,于1966年12月16日逝世。
马连良一生历经繁华,也阅尽沧桑,在困顿磨难中不断精进创新,终成创立流派的“须生泰斗”。他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戏曲人物形象,他嗓音敲金戛玉,扮相潇洒出尘,他一生孜求艺术,精益求精,借鉴吸收众家之长,从舞台实践到生活体验,凝聚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京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9年11月28日,为纪念马连良拜师科班入行梨园100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一套《马连良舞台艺术》特种邮票,全套两枚,画面分别为马连良表演的京剧“借东风”和“赵氏孤儿”剧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