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一)——张衡
英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李约瑟教授,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在他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史的书中,提到过,“至少在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也正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束缚着,使我国虽然在科学方面启蒙很早,但是却在很多方面被束缚着。在我国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青铜铸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景象繁荣。包括《墨经》、《山海经》、《黄帝内经》等,这些天文地理,人文科学,医学,植物的知识论谈,打开了我国通往希腊、罗马的道路。而到了汉代以后,我国的古代科学技术技术已经基本成型。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也正是这卓越的成就造成我国固步自封。很多东西始于中国,却被他国加以创造利用,最后成为攻击我们的武器。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
为了展示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立古代科学家的丰碑,国家邮政于1955年8月25日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全套4枚,分别展示了张衡、祖冲之、僧一行和李时珍的光彩。其中,第一枚为“张衡”。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并利用齿轮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改进了天球仪,使之能在室内观测恒星的位置。不仅如此,他还创造了地动仪,并且记录到了公元138年在甘肃发生的一场地震。而这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而他还解释过月食的成因。这些我们现代很多人都讲不明白的知识,却是我们的古人最先提出来的。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