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一六六)元曲
天净沙·秋思
曲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继词后所兴起的另一种诗歌类型,因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元曲与宋词同样可合乐而歌。只是较宋词更接近口语,更清新活泼。元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继唐诗、宋词后的又一高峰,是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学遗产。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中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叫调,共得二十八宫调。元曲中常用的,只有四宫八调十二种。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元曲》特种邮票
2014年12月1日我国邮政发行《元曲》特种邮票1套6枚,内容分别选取了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及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融合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散曲则产生于民歌俚谣,语言自由活泼,表现力丰富,雅俗共赏。元曲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鼎足并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花朵。该套邮票延续《唐诗三百首》、《宋词》邮票的发行形式,以缩微文字工艺将元曲三百首全文印制在邮票周边,借助专用点读笔点触邮票,或扫描二维码,可以欣赏到元曲的音频。该套邮票特约我国著名工笔画艺术家萧玉田创作,作者采用传统的绘画手法,使用矿物颜料,展现出工笔重彩细密工整、敷色艳丽的特点。邮票表现内容生动形象,气氛浓烈,配合不同的书法字体,营造出时代的真实感。该套邮票由北京邮票厂采用胶雕套印工艺印制。邮票第一枚为“天净沙·秋思”。
《元曲》特种邮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名作,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今北京,有异议)人,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其时,马致远专门从事杂剧与散曲创作,无论是抒怀叹世散曲,还是神仙道化杂剧,都流露出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