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二十)中华孝道学医疗亲
“百善孝为先”。忠和孝,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两大基本道德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
“善事父母为孝”。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从敬养的层面上看,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等积极作用。
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
2014年9月30日,我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四枚即为“学医疗亲” 。孝道是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发行“中华孝道”系列邮票对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这次是我国首次发行孝道题材邮票,《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将拉开中华孝道系列邮票的发行序幕。据悉,该系列邮票中国邮政将发行6组(每组4枚),将完整展现二十四孝故事。
《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学医疗亲》
《学医疗亲》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故事。说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医术学成后治好父母的疾病的故事。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
)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的一个贫苦家里,家境贫穷,少年聪慧,父母有病无钱医治。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
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父亲见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第二天就带孙思邈去城外一座大窑里上学。当孙思邈十二岁时,父亲送他到附近的农药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孙思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堆满了药草,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那就太好了!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十分为难。后来,他才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师父也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职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四十里的铜官县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还送了他一本《皇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学了一年,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在行医时,他不贪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点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医生能治你母亲的病。”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打听到陈元医生,并拜他为师。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在那里,孙思邈终于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见这种病?”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毫不见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孙思邈回家时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孙思邈从病理、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到内、外、儿、妇、针灸等各科疾患,进行全面总结,写成《千金方》、《千金冀方》等医学名著。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尊为“药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