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二十一)中华孝道百里负米
“百善孝为先”。忠和孝,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两大基本道德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
“善事父母为孝”。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从敬养的层面上看,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等积极作用。
《中华孝道(二)》特种邮票
2016年10月7日,我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系列邮票《中华孝道(二)》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即为“百里负米”。孝道是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发行“中华孝道”系列邮票对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这次是我国继2014年发行孝道题材邮票《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之后发行的第二组中华孝道系列邮票。据悉,该系列邮票中国邮政将发行6组(每组4枚),将完整展现二十四孝故事。
《中华孝道(二)》特种邮票《百里负米》
《百里负米》是说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少时家贫,平时挣来的钱自己不花,让父母吃饱穿暖。房子破了,自己修。无钱买菜,自己种。卞地粮贵,他便到远处去买。后来,仲由到曲阜求学,发现当地粮价比卞地便宜,便常从曲阜买粮,步行百里,背回家中奉养父母。如此寒来暑往,经年不辍。因仲由学业有成,许多人聘他到外地做官,他对人说:“父母在,不远去。”直到父母谢世,他才去外地供职。后来,仲由南游楚国,楚王授以要职,从车百辆,生活优裕,但每当想起当年无力使父母摆脱饥寒时,常悲从中来。他对人说:“子欲养,亲不在,悲痛在心!”“父母死后杀牛祭祀,远不如生前给老人杀只鸡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