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桥(二)—苏州宝带桥

(2023-03-18 16:15:45)
标签:

杂谈




                        中国古桥(二)— 苏州宝带桥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走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我国古桥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拱桥最晚出现。根据现有资料,自独木桥、堤梁式桥出现,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铁路、公路等近现代桥梁开始设计建造的几千年中,我国古桥在由低级演进到比较高级,由简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时代为主,包括西周以前为创始时期。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创建发展时期,四种基本桥型都已出现并初具规模。第三阶段,以隋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五代为全盛时期,在建造各种桥型桥梁的技术上都有突破和创新,把古桥建筑推到了高峰。第四阶段,由元朝至清末为继承发展时期。十分明显,桥梁建筑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桥梁的发展使交通运输畅通,又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古桥(二)—苏州宝带桥
                  《中国古代建筑—桥》特种邮票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战胜大自然设置的障碍,发展生产,他们跨高山,越大江,克服了重重困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劳动,在各种天堑上架设了无数各式各样的桥梁。为了展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我国邮政于1962年5月15日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建筑——桥》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二枚为“苏州宝带桥”。

    中国古桥(二)—苏州宝带桥
         《中国古代建筑—桥》特种邮票《苏州宝带桥》

    宝带桥,别名长桥,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一座桥梁,南北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口,与古运河平行,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是我国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代连拱石桥。
  宝带桥始建唐元和十一年(816年)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宝带桥竣工投入使用;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宝带桥重新建设,形制与规模多基本沿袭至今;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军戈登驾舰攻打苏州,宝带桥连续倒塌;1956年,宝带桥修葺恢复旧观。宝带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南街道 ,该桥东方大道与吴东路交界处,起于大运河,上跨玳玳河水道,终至澹台湖,桥梁全长316.8米,宽4.1米,桥孔53孔。宝带桥桥堍呈喇叭形,桥两端原有青石狮一只,桥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第27孔与28孔之间水盘石上也有石塔一座,桥下第14、16、15孔三孔的跨径加大,桥面也逐渐升高,第13至第17孔间桥面隆起形成弓形弧线,第15孔处为全桥弓形弧线的顶点。全桥各孔均可通航,其中三个大孔净空较高,可通过大型船舶,桥为适应大型船通过,在桥中部设3个大孔,其余均设小孔,这样可降低桥面,节省工程。桥址地基软弱,采用木桩基,桩头间用石块嵌紧,上建较窄的条石墩基,坚实可靠,且不阻碍泄洪;从北端计第27号墩是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构成的刚性墩,能抵抗单向推力,这种应用联拱的方法,对其他若干个墩能起保护作用。
  宝带桥是中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的古桥之一,历经一千二百年,与河北赵州安济桥、四川都江堰珠浦桥、广西三江程阳桥,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似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其中三孔联拱特别高,以通大船,两旁各拱路面逐渐下降,形成弓形弧线。全桥构造复杂而又结构轻盈,风格壮丽,奇巧多姿,成为江南名胜。宝带桥的“多铰拱”及“被动压力”的利用都是中国劳动人民根据实践经验的创造成为修建拱桥的优秀传统,为世界各国所罕见者。2001年6月,宝带桥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宝带桥是其中的重要遗产点之一。2021年12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