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哲理:跟韩昭侯学管理(黄晓雷)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越品越有味道:
申不害,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术治学说的鼻祖,后世三国时的曹操对曹魏集团的经营管理思路,大多都从申不害的理论中学来的。申不害在韩国主政17年,把韩国这个居四战之地的弱国,打造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而在申不害的身后还站着一个高人,他就是申不害的老大——韩昭侯。可以这么说,韩昭侯和申不害,两个人互补配合,可谓天衣无缝,这个故事就是讲他们俩人的一些工作细节。
有一次,韩昭侯感觉到在管理上有些问题不好处理,于是就去问申不害说:“法度很不容易推行。”
申不害说:“所谓法,就是验明功劳后才给予赏赐,依据才能授予官职。现在君主虽然已经设立了法度,却又随便听从左右近侍的请托,这才是法度难以推行的原因。”
昭侯说:“我从今以后知道如何施行法令了,知道该如何听取意见了。”
事情过去不多久,申不害找了个机会,向韩昭侯请求委任他的堂兄做官。
昭侯说:“这可不是我从你那儿学来的做法。我是听从你的请求,而败坏你的治国原则呢?还是驳你面子不答应你的请求呢?”
申不害吓得都不敢住在正屋,以此诚惶诚恐地请求给予处罚。
此则故事可以说是,讲了一个古代版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小插曲。作为韩国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申不害,在韩国积极推行变法革新和制度化管理,他管理韩国的功绩在历史上功不可没,但他原来也是个普通人,也时不时的有点小私心。这其实也是很多现代管理者的状态:一般管理都能做到按管理原则办事,但如果此事要牵扯到自己或相关亲友故旧,就是另一种心态了,但有时恰恰就是这种特例把一个组织,一个管理体系给毁了。
而作为董事长的韩昭侯却可圈可点:
1、功夫在平时,敢于驳面子:韩国治国主要是依靠申不害,而韩昭侯敢于驳申不害的面子,这可不是一般领导者能做到的。因为一般人的想法是,为了不伤害管理核心团队感情和谐的大局,任免个把无关重要的人算什么?这是小节、小事,不能因小失大。
但韩昭侯就敢于驳面子,貌似他为坚持真理勇往直前,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在文字之外我们可以想见:事情结果之所以没伤害管理层团结,不是因为此事的对错站在韩昭侯一边,而是韩昭侯在平时下足了功夫,他能驾驭得住申不害这个人,这才是他敢于这么做的基础。
2、不别亲疏,一断于法。一说到管理,就会隐含着管人的和被管的这两个阶层的假设暗示。总有人是管人的角色,也总有人是被管的角色。管理层是管人的,那么管理层内部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都是一伙的,是要合在一起管别人的,那么“法”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对付被管的普通人的工具,他不适用于管理阶层,这是很多管理者的潜意识。
而韩昭侯在战国的时候,就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总经理看成是特殊阶层的人,不搞特例,不是哥俩合起伙来对付其他人,这确实让人感觉难能可贵。难怪司马迁在评论法家时说:“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也有人误解韩昭侯这么做是刻薄少恩,这其实反而是一种大胸怀,大到韩昭侯把所有人都看成是一伙的,他的管理是不分阶层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大胸怀,事才能干大,企业才能聚众。
附原文: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一日,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曰:“非所学于子也。听子之谒,败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谒。”申子辟舍请罪。
黄晓雷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潜心钻研法家核心思想,首创将法家“法”、“势”、“术”核心哲理成功运用于企业实践管理当中,形成了完整的“法家智慧应用体系”,成功帮助众多企业快速平稳发展。常年授课于清华、北大、同济、复旦、浙大等知名学府。
主讲课题:《法家的管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