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煮酒君
北宋除了军事之外,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年代。文化上,有宋词。科技上,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北宋发明或完善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北宋的经济,不同于以往“重农抑商”的政策造就了两宋时期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那么在这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北宋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影响民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价。北宋时期的物价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物价低廉阶段,中后期物价飞涨阶段。
王朝伊始,休养生息
建隆年间(公元960—962年),河北谷贱,添价散来,以惠贫民。
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京缀大攘,物价至贱。
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诸路丰捻,淮、蔡间麦斗十钱;粳米斜二百。
宋初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五谷丰登,农产品的丰收使得其他的生活资料的价格也相应的低廉。
米、麦、粟、麻、葛 草、布帛、绢、盐、茶 等,是宋代千百万劳动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宋真宗在位期间,北宋各地的米价贱时只卖“米斗七、八钱,贵时“梗米解二百”或“米解钱三百”。麦价每斗约卖数文至三十文。“京西言,谷斗十钱”,十文一斗的谷子足以可见当时的物价是多么的低廉。

北宋前期怎么会使物价基本上保持至贱的稳定的局面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宋初重视 农业生产落实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各种措施。唐末五代以来,土地问题非常严重,因此,开辟旷土,招集流民,把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恢复和发展生产,便成了赵宋王朝当时的重要任务。赵宋统治者在统一战争中,实行“拣汰”政策,对老弱以及一般军士,一律实行遗傲,让他们回到农村,投入农业生产。奖励垦荒,规定凡新垦田亩赋税的开征“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其次,整顿税制。北宋立国初,面临几十年战争的破坏,天灾人祸,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无限的痛苦;赋役和高利贷的剥削,十分沉重。宋太祖在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就对这个问题给以密切注意,不断实施经济上的改良政策,革除苛征暴敛,相对地减轻赋税。

天灾人祸,物价飞涨
仁宗康定元年十二月丙辰,“诏以京城谷贵,发廪粟一百万斛,减价出售,以济贫民。”
仁宗庆历八年十一月壬戌 “以畿内物价翔贵,于新城外置十二场,出米,裁其价以济贫民。”
不同于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低廉物价,宋仁宗在位期间物价上涨。仁宗时河南一带小麦每斗约卖五六十文,比之太宗汴京只卖十文一斗,高出多倍,比之真宗菽麦“三十钱”一斗也贵上近倍。粟斗钱一百五十文足,几乎比真宗“京师粟斗钱三十”昂贵五倍。
造成宋中期物价昂贵,一反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累年遭受水、旱、虫等灾害,农业歉收,物品的供给自然显得紧张,政府只能采用提高物品价格的办法来达到供求平衡。

其次,西夏与宋战争的发生,也是促使北宋中期全国各地物价上涨不止的重要原因。西夏国主元昊自仁宗景佑元年叛离北宋后,接着在康定、庆历年间不断在西北边境发动军事行动。为了对付西夏的侵扰,政府必须增添军队。仁宗时屯驻陕、甘沿边防御西夏的军队不下四十万,就全国而言,军队总数高达一百二十五万以上。军队的激增,必然促使财政开支的激增,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
物价怪圈背后的朝代更替的怪圈
研究北宋的物价变化,会发现中国大多数王朝的物价变化都是呈现“低物价——高物价”的变化趋势。即建国初期,修养生息,各行各业稳步发展,该时期物价最为便宜;中期时期,社会财富积累,享乐主义盛行,物价相较于初期有一定的上涨;后期天灾人祸,百业凋敝,社会矛盾尖锐,物价飞涨。反过来也可以说:物价高低是一个王朝的风向标,它可以反映出一个王朝是否“健康”。(文/煮酒君)
版权@煮酒君谈史 所有,首发头条号。如需转载、工作联系、约稿,请联系:leehangsung@163.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