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懒出来的
据2013年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根据这项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美国(11.3%),超过印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为什么三、四十年前少有人得糖尿病?而现在糖友这么多?究其原因,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多元化、久坐少运动、压力过大、精神紧张等因素均有关。但是,我觉得,缺乏运动(劳动)是其主要原因。有调查显示,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在发病前有一个共同生活习惯,就是“懒惰,缺乏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糖尿病是懒出来的。
上个世纪的人,上班骑自行车,上下楼爬楼梯,礼拜天还要回老家干点农活。而现在呢,出门就坐车,上楼有电梯,回到家就沙发上一靠,除了动几个手指刷刷手机外,什么都不想动。我们都知道,糖,作为身体的能量,除了大脑和心脏是消耗大户外,肌肉对糖的消耗也是很大的。但是,肌肉对糖的消耗,在动起来的时候和安静的时候差距是非常大的。营养摄入过剩了,体内脏器消耗不掉那么多的糖分、热量,这时候就指望用运动来“化解危机”了。一个整天运动(劳动)的人,可以消耗很多糖,但是如果总不动,消耗就非常少。尤其是肌肉,运动起来的时侯,规律性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以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这时,肌肉的耗糖量,可以达到全身消耗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不动的时侯,肌肉几乎不消耗糖。6个月不做有效运动,胰岛素敏感性和身体健康指数均呈明显下降。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运动(劳动)少,是导致高血糖的主要原因。
内分泌专家夏文芳教授强调,2 型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缺乏运动的代谢疾病。他说,超过80%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与肥胖及身体惰性有关。运动能够显著改善糖耐量异常和空腹血糖受损状态。进行规律运动者,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下降15%-60%;中强度的运动45-60分钟/天,可预防超重成人进展为肥胖;坚持≥30分钟/天的轻度或激烈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前期即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对空腹血糖受损者,运动能明显降低其进展为糖尿病的可能。
现代研究还证实,有氧运动对机体葡萄糖利用的改善可维持数月,糖化血红蛋白可下降1.0%~1.5%。运动可加强胰岛素与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可促进肌肉活动因子(一种类胰岛素结构的肽类)的释放,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有氧运动可使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反应减弱,同时增加对糖的利用和分解能力,有效控制血糖和改善代谢。长期运动锻炼可增加代谢中各种酶的活性,改善肌细胞对糖的氧代谢能力。运动不仅可降低即时血糖,而且运动结束后血糖还会持续下降,中等运动量的降糖作用可持续12~17小时。
一个人会因为运动少,而得上糖尿病,又因为糖尿病,细胞缺乏了糖,缺乏了能量,变得更懒。越懒血糖越高,血糖越高就越懒,恶性循环。要想糖尿病好转起来,必须有毅力去打破这个循环,坚决动起来,并持之以恒。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这个运动的量,要讲究。对于一个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量不能太大,太大则伤阴;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不起作用。究竟要运动多少呢?
前些年,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怎么样才算迈开腿呢?有的专家提出日行一万步。对于中青年来说,这不难做到。但是,对于年老体弱的糖友们,完成这样的运动指标,就有点力不从心、甚至有害无益了。那么,究竟运动多少合适?有一个标准,就是运动到酸。
运动会消耗糖,糖在分解的时侯,会产生一种物质,叫做乳酸。乳酸在肌肉中积累多了,会让肌肉发酸、发胀。所以,当你在运动中感觉肌肉发酸的时候,就说明糖己经消耗了不少,再多了,乳酸太多,也会影响健康。也就是说,运动到肌肉发酸了,就刚好合适,可以停止了。同时,这种运动不分场地,不拘运动形式,根据你的身体状况,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当然,饭后百步走,也不适合年老体弱的糖友们。因为人刚吃完饭,大量的能量都去用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了,这时应该静下来休息一会。到什么时间运动最好呢?一般说来,从第一口饭算起,餐后1小时左右血糖达到高值,这时开始运动比较合适。而到两三个小时后,血糖基本上都去了该去的地方,可以歇歇了。
做为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那种所谓的三驾马车、五驾马车,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做起来却非常难。倒不如牢记“均衡营养、少吃多餐,运动到酸”这十二个字,量化指标,清楚明白。只要你做到了,血糖一定能降下来。长期坚持下去,糖尿病并发症一定能推迟或减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