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敏感、自卑、脆弱:解读回避型人格障碍

标签:
曲鹞奇十堰柏和心理十堰心理督导十堰心理师培训十堰心理咨询师 |
作者
编辑/十堰柏和心理 邹悦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常常遇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在学校中因人际交往困难而感到焦虑,甚至不敢去学校或出门。他们对成绩的波动异常敏感,对社交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回避,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常常心生畏难情绪。这类孩子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往往就害羞表现出、孤独、害怕见陌生人等倾向。
而当他们成年后,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他们常常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够优秀,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这种低自尊加上过度的敏感,使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被他人拒绝,从而难以在社交中建立亲密关系。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描述,这类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二是除了至亲之外,几乎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者仅有一名;
三是除非确信自己会受到欢迎,否则一般不愿参与他人事务;
四是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交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五是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中常常缄默无语,害怕惹人笑话或回答不出问题;
六是敏感羞涩,害怕在他人面前露出窘态;
七是在面对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件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心理学研究表明,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所具有的羞耻感,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内心经历和父母的训斥。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父母的嘲笑,他们就会将这种屈辱的经历内化,形成低自尊和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进而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此外,父母的过度保护也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回避型人格。过度保护意味着孩子从小缺乏锻炼交际、独立和应对挑战的机会。在与其他小伙伴交往时,他们往往会显得格格不入,从而导致社交上的回避。同时,过度保护还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这个世界并不安全,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可能带来危险。这种观念也是导致孩子形成回避型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家庭生的关系模式同样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许多恐婚、不婚群体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往往都能在原生家庭中发现父母关系不和的影子。家庭中频繁的冲突、争吵和暴力等行为,可能会使孩子对人际关系产生恐惧和不信任,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俗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人格障碍的改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及其家属来说,他们需要认识到改变的困难性,但同时也不要放弃希望。在下一期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改善回避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