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道观之

(2013-07-17 15:29:48)
标签:

随笔

 

                                       

     几年前,我病,晓平兄刻“以道观之”印石送我。四字颇有道家的虚渺之境,我把玩再三,与当时的无奈甚合。也时时感受友人间的虔诚之意。

      但是,闲散之间,我一直在自问,此“道”何解?有一次问晓平,他说可作規律解。我病的规律又如何?我不敢问。

       以我的浅见,道实在是有太多的解释,我不愿仅有规律一解。“道可道,非常道,”王阳明解老子此言时曾说,道不可言,强为之言而益晦。我便把解道之惑的愿望压之于心,先看世间万象,或能有所醒悟。

       观万象只能从近人始,晓平兄常在我近处出入,其意趣、行踪便在我观察之中。我知其早离原就职企业,半百之年投身于民企,职场的规律如何遵循,无以言说。但是,他没按规律等待,也无法按职场规律行走,却自己开辟了新路。他开始学篆刻,几年下来,作品己发表于报刊,并被一些博物馆收藏。他学写作,开博客,成了受欢迎的博主。他遍访民间深山印学圣地,拜老艺人为师,得艺人真传。我为他高兴之余也想到,规律有时并不是客观的,是人的主观认定的。晓平兄不按职场规律走,却走出了新景象,说不定走出了一个新规律。

      我为这样的发现感到欣喜:不要被规律套住。

       这时,有一位朋友出现了。几年未见,他成了中庸之道研究者,己写有近百万字笔记。以中庸学说论“道”,又有新见解。他说,道不仅是规律,也是人对规律的一种改变,两者融合为道,道是一种哲学的表达,是一种方法。真好!不管是否中庸之说,我愿意接受。它印证了我观察到的晓平兄自身努力对职场规律的改变,也对“以道观之”之“道”作了补充。我重新拿出了这枚方章,我要郑重地用一次这枚方章。因为有了对“道”的新解,我对自己的病不必静待其规律的演变了,病家可以在这样的演变中有所作为。“道”之阳光洒入了我的生活。这枚方章变得充满哲思而意味万千了。

      实在是有违王阳明先生的断言。道之不可言说,是学识丰盈之大师对先贤玄思依崇的解读。然而,前行着的生活,总是诱使我们对这样的玄思进行新的理解,赋予它新的内容。有人说,不可言说之玄妙,实际上就是给“道”更多的解答空间。我把此意告晓平兄和那位中庸研究者,晓平兄欣然以对,他有自身的实践印证,并且对“道”之感念有了提升;中庸研究者则怡然呈思索状,他对中庸的研究有了无尽的空间,我的这位可敬而可爱的朋友,决定要把中庸作为主义,予以系统化。

      生命之树常青,生活之树常绿,而理论是灰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路迷茫
后一篇:朴槿惠与中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