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朴槿惠与中庸

(2013-07-30 14:44:54)
标签:

随笔

 

                                

     韩国总统朴槿惠的中国之行,让无数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的言语、笑容、举止、乃至服装,给中国人的记忆,会超过任何一位来访的政治家。不仅普通百姓的街谈巷议中有她的故事,一些社会和人文学者,也从她的语言和形象中引出了众多思考。

     一个共同的观点是,这是一位具有东方智慧的女政治家,而这种智慧,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自己就说:我们所说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学理中,中庸是重要内容。可是近代以来,己视中庸之学为落后、保守的迂学。朴槿惠将中庸与智慧划等号,着实让中国人顿悟。也让中国人好奇,朴总统在其人生旅迹中,是如何感受、如何践行中庸之道的呢?

     朴槿惠22岁丧母,28岁丧父,作为总统女儿,面临这样的人生遭遇,她沒有与这个社会对抗,也沒有沉湎哀伤而不能自抜,而是把绝望看作磨炼,把经历看成是领悟真理的途径,让正直沉藏于心,坚守人生正道不移,静心积累为国家服务的理念、方法、人脉。这时,中国哲人的中庸思想给了她启示,使她的人生选择沒有偏入极端。

     她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自已能成为将来在所有人心中留有余香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民众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让民众心有余香,就要使管理成为服务,不仅考虑百姓利益,而且注意管理方法。她说,如果以生搬硬套的方法改变社会,只能增添国民的积怨和不信任感。“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永远不会改变的”。从这些话中,我们分明能领会到《中庸》一文的意涵。她积极寻找政治家与国民之间的共同目标,实现目标过程中共同能接受的方法。她让百姓看到她真诚的微笑,与她的管理方法一样,有着善意和挚爱。

     作为政治家,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最明了地反映了她中庸思想。她认为,西方文明曾致力于利用自然造福人民,东方文明更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如果西方人当时采用东方文明的“融合”与西方文明“利用”之间的中庸之道,也就不会出现很多遗憾。只想利用自然,大自然也会向我们采取报复行动。当今中国,我们听到这些话,真不免无地自容。一个产生中庸思想的国家,却把这样的思想抛弃,走向无限利用自然的极端之路,饱受大自然的报复。朴槿惠的智慧之语,可以让我们向自己的祖先表达忏悔。

     中庸的理学,让朴槿惠渡过了人生的难关,也让她的政治理念和施政方法,具有人文智慧和科学精神,作为一国元首,这样的学理熏陶和思想选择,终将惠泽于韩国人民。

      一种优秀的文化,我们看到它正面效应时,也可以想见,当背弃这种文化传承所带来的负面恶果。当下,中国社会所出现的种种乱现,从物质祟拜到人伦颠倒、从官民关系如水火到吞噬自然资源无穷尽,无不让人看到,思想的偏执带来的行为的极端。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品性、智慧的伤害,是深重而无可计量的,几代人都难以复元。

      中国的政治家和文化人,曾经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以“革命”的名义,批判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割断历经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学理精髓,让人民的行为失去方向和准则,这种以权力阻止文化血脉流传的肆虐,是对一个民族进步的残害。其实,几千年实践的思想成果是无法殴杀的,它深藏于民间,在国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活跃的生机,成了一个民族延续的推动力。

     有一位朋友,年近6旬后,力志要研究中庸理学,把全部业余时间用于读古籍、找资料、取实证上,己有百万字笔记,几百个例证积累,拟述范围涉及政治、社会、人文、艺术、管理思想、行为方式等等,草拟提纲己有4卷分册。我对他的志向表达深切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了更深的感受。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不倒,这个民族就能生生不息。他看到朴槿惠总统在中国表达对中庸思想的推祟,就象认识了一位遙远的知音,更理悟到这一学说有着跨国的意义。

     朴槿惠的来访,犹如走来一位陌生又熟悉的温雅、理性的智慧女人。她让人思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她的告別,却让我们怀着对祖先的谦意和祟敬,走近自已的历史文化中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以道观之
后一篇:小镇心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