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知识点梳理(一)
(2015-10-27 21:27:40)
标签:
教育专业发展读书 |
分类: 阅读感悟及专业发展 |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1.哲学在中国文中的地位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字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但“四书”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这个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比伦理道德更高的价值可以称之为超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在中国哲学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主流,可以称之为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就是圣人。他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圣人的这个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里的圣徒。但是中国圣人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
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哲学,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它们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
3.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国哲学家的著述十分简短,它们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
【我的问题】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1.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在《论语》里,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历来以农业维持生存。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3.家族制度
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中,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伦理价值。由于这种社会制度是一定经济条件的产物,这些经济条件又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因此,对中华民族来说,这个社会制度和它的理论表现都是自然而然的。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欧洲和北美工业化的潮流侵入了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
4.入世和出世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而动的秉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相反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去的平衡。中国哲学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5.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诺斯洛普教授曾提出:概念可分为两种,一种来自直觉,一种来自假定。来自直觉的概念又分为三种:“在连续审视中已予区分的概念;连续审视而还未予区分或称不确定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按照他的意见,“儒家的思想可以界定为一种精神状态,其中不明确的概念以直觉、多重的运动构成思想的背景;而具体的区分的概念则以相对的、人文主义的、过渡性的王府形成哲学的内容。”至于道家思想,“则是以连续审视而不确定或未区分的概念构成哲学的内容。”
这也足以解释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的原因。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主观和客观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而在一个连续的审视过程中,还没有明确区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界限,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这就是何以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往往只作提示而并不明确的原因。
6.中国哲学中的“常”和“变”
我们在学习哲学史时,应当对其中哪些是有永久价值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每一种哲学中,都有永久性的东西,各种哲学也总有共同性的东西;正因此,不同的哲学才能互相比较,并进行翻译诠释。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已经在变化。
【我的问题】
中国哲学的背景,在讲到“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背景部分,如何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联系起来?
第三章——诸子的由来
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前三世纪,众多的思想流派互相竞争,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司马谈把在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见《中国哲学简史》P34-35)
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其中六家同于司马谈,另四家为,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在这个分类中,他系统的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见《中国哲学简史》P37-38)
冯友兰对刘歆的修正,冯刘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但需要换一种方式来说明,即对这问题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按照冯的理论,形成了司马谈所称的六家。即: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土;
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我的问题】
司马谈、刘歆和冯友兰对诸子百家由来的分析有什么不同?我感觉差不多呢,似乎只是因为背景的不同,或者角度的不同,说法跟着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