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一学期科学组第一轮课堂展示活动

标签:
公开课 |
分类: 科学组活动记录 |
物质的除杂
除杂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1、应注意几个“不”
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如除去FeCl3溶液中的NaCl,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加适量稀盐酸。21教育网
“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解题方法:
方法 |
适用范围或原理 |
举例 |
||
物理方法 |
过滤法 |
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
粗盐的提纯 |
|
结晶法 |
蒸发 |
分离溶质与溶剂 除去易挥发的杂质 |
从含有HCl的NaCl溶液中分离出固体NaCl |
|
降低温度 |
可溶性固体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小不同 |
分离NaCl与KNO3的混合物 |
(2)化学方法:
方法 |
适用范围或原理 |
举例 |
|
化学方法 |
化气法 |
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
除Na2SO4中Na2CO3,可加适量稀H2SO4: Na2CO3+ H2SO4=Na2SO4+ CO2↑+ H2O |
沉淀法 |
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 |
除去NaCl中的Na2SO4,可加适量的BaCl2:Na2SO4+ BaCl2==BaSO4↓+2NaCl |
|
置换法 |
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而除去 |
除Fe SO4中的Cu SO4,可加过量的铁粉,再过滤:CuSO4+Fe==Cu+Fe SO4 |
|
溶解法 |
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 |
除C粉中的CuO粉,可加适量稀硫酸,再过滤:CuO+ H2SO4==CuSO4+ H2O |
|
加热法 |
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
除CaO中的CaCO3可加热:
CaCO3 |
|
转化法 |
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主要成分 |
除CO2中的CO,可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CO+CuO |
拓展延伸
1、气体净化的几种方法
吸收法:用吸收剂将杂质气体吸收除去。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先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常见气体吸收剂见下表:
吸收剂 |
吸收的气体杂质 |
吸收剂 |
吸收的气体杂质 |
水 |
可溶性气体:HCl、NH3等 |
NaOH固体 |
CO2、HCl、H20 |
无水CuSO4 |
H2O |
碱石灰 |
CO2、HCl、H20 |
灼热的铜网 |
O2 |
NaOH溶液 |
CO2、HCl |
灼热的CuO |
H2、CO |
浓硫酸 |
H20 |
转化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如,除去CO2中的少量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CO
+ CuO
2、气体的干燥
气体的干燥是通过干燥剂来实现的,选择干燥要根据气体的性质,一般原则是:酸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碱性干燥剂不能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干燥装置由干燥剂状态决定。
常见的干燥剂
干燥剂 |
可干燥气体 |
不可干燥气体 |
干燥 装置 |
||
名称或化学式 |
酸碱性 |
状态 |
|||
浓H2SO4 |
酸性 |
液态 |
H2、N2、O2、CO2、HCl、CH4、CO等 |
NH3 |
A |
固体NaOH 生石灰 |
碱性 |
固态 |
H2、O2、N2、CH4、CO、NH3等 |
CO2、SO2、HCl |
B或C |
无水CaCl |
中性 |
固态 |
除NH3外所有气体 |
NH3 |
B或C |
常用干燥装置如右:
注意:选择吸收装置时,要注意进、出气体导管的连接方法,若用“洗气瓶”,要注意“长进短出”,若用干燥管要注意“大进小出”。先除去气体中含有的其他杂质,干燥除去水蒸气的操作放在最后。
关于蔡进军老师《物质的鉴别》的评课
鳌江八中 周祥有
在常规的教学中,蔡老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都很强,而且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课堂语言教学不但简洁、精炼,而且诙谐、风趣、幽默。
蔡老师的这节课是物质鉴别的第二课时,在本节课前,已经复习了物质鉴别的原则、步骤和常见的题型,本节课是对这部分的拓展和深化,意在使学生了解物质鉴别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千扰的设计,多种物质鉴别方案设计及探究技能,使学生怀着兴奋和愉悦的`心情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继而将之内化为能力,并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说白了,就是去应对中考出现的一些会让一部分学生头痛的题目,如除杂、推断、实验探究等。如果深入挖掘,后续还会有物质的除杂、分离和提纯等与之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归纳为一系列(利用3-4课时),进行专题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将学生总结的几组离子鉴别(学生回答出六组),与学生一起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尽可能使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找准恰当时机,指导他们去应用到实际的中考解题中,使学生融会贯通,进而学以致用,这是蔡老师设想呈现给大家的,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这节课蔡老师准备充分,设计精心,环节安排合理,组织形式较科学,教学整体结构严谨,节奏较为得当。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蔡老师一直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寻方法;感悟方法、反思改进;设计并完成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能力。本节课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题地位的思想。蔡老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思维,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集体讨论,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即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整节课时,蔡老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如同抛给了学生渔具,让学生自己去捕鱼,捕自己想捕的鱼,捕自己能捕到的鱼,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方法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如检验变质的NaOH是否存在时,要加过量的CaCl2溶液,一女生在展示设计方案时,说得是适量的CaCl2溶液,教师并没有给予纠正,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检验已经完全变质的NaOH中是否含有NaOH,通过有的组滴加酚酞变红的现象让学生动脑思考,查找原因,从而得出要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结论,学生记得更牢,并以此导出如有干扰的离子,要加过量的试剂以排除干扰....可谓用心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本节课在内容处理上也详略得当。比如六大离子的检验再回顾,为后面的鉴别五种白色粉末搭了梯子,减小了坡度;小组活动有设计、讨论、展示和修改,动手操作,知识迁移加大了复习的力度,在师生、生生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提高了复习的深度;而且还特别追加了对含杂质的物质检验的归纳,如同样的试剂为什么5组的结果变红而7组的结果不变红,引发学生思考,之后,结合NaOH变质、一模的探究题、最后的关于五种白色粉末的推断题使得本节课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蔡老师来说,上课很辛苦,准备课的过程很艰辛,但回过来看,收获也是很丰厚的,首先是得到了大家们的认可,有认可才会有举荐,班主任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通力合作,都为这节课的成功增添了砝码。虽然蔡老师的课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上升的空间很大。
祝愿蔡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