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在影院常常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但许鞍华这次可以扬眉吐气了——她执导的电影《桃姐》8日上映,以1300万票房成为当天的票房冠军。这个成绩超越了去年《观音山》的首日票房,也大大超越了许鞍华以往的成绩,她上一部在内地上映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上映10天票房才500万。(3月10日《武汉晚报》)
1947年出生的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很多,如代表作品《疯劫》、《投奔怒海》、《女人四十》等,也获得了无数奖项,如3次香港电影金像奖、2次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此外,她还捧出了两位A类国际电影节影后——萧芳芳(柏林国际电影节)和叶德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作为一名导演尤其是女导演,许鞍华是成功的。然而,许鞍华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桃姐》上映首日居然创下了奇迹。《桃姐》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有人说是“真诚”,有人说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在笔者看来,应该是用口碑累积的发酵和催化。
《桃姐》的“真诚”名不虚传。钟春桃(桃姐)从13岁开始到一户大家庭梁家当佣人,转眼60年过去,她伺候了梁家老少五代人。后来,梁家一些人去世,一些人移民,近10年间只剩下桃姐和梁家少爷罗杰一起生活。主仆间相处颇有默契,但很少交流。直到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风,罗杰把她送去老人院,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从这里开始展开……而这段主仆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尊重以及尊严的故事。《桃姐》不靠精巧的情节取胜,而是用大家都能体会的情感吸引人——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桃姐这样的老人。《桃姐》用最真实、最朴素的情感打动了观众,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桃姐》“接地气”。
《桃姐》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确实不假。从“天时”来说,当前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尤其是去年的小悦悦事件,让国人多对“道德”有了更深的感悟;而《桃姐》中的爱、尊重和尊严,正是当今人们稀缺的无价之宝,所以《桃姐》能够引起共鸣。从“地利”来说,目前中国电影进入了比名气、比投资、比特效的怪圈,过于商业化和娱乐化让很多电影人忽视了电影本身的质量;而《桃姐》背道而驰,靠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真诚和用心打动了观众的心。从“人和”来说,“大腕”刘德华出钱又出人,大导演徐克、洪金宝等纷纷友情客串,章子怡、姚晨、杨幂等明星在微博上力荐该片,吴奇隆甚至自己掏钱请粉丝看《桃姐》……俗话说“文人相轻”,而在《桃姐》却是“文人鼎力相助”。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桃姐》累积的口碑发酵和催化,或许才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去年9月,《桃姐》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次亮相,就获得了媒体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女主角叶德娴也凭借该片获封威尼斯影后,但发行方并没有“趁热打铁”当时就在内地上映,原因是国际电影节的奖项现在对票房的刺激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去年11月底,在台湾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桃姐》又拿下“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但发行方仍然按兵不动,偏要死守今年的“妇女节”档期——《桃姐》主角是一个可亲可近可爱的老妇人,在自己的节日里演自己、看自己,岂能不引起情感共鸣?
再说,根据以往习惯,文艺片在影院遇冷,很大原因是观众对于这类影片的接受有个“滞后期”,而影院一看到票房不理想就会减少排片,想看的观众还没来得及走进影院,可能就已经被迫下映了。而《桃姐》从去年9月到如今正式上映,近6个月的试映口碑,确实勾起了很多人的观影兴趣。这样一来,谁能说《桃姐》1300万的票房不是用口碑来累积发酵、催化的结果呢?
《桃姐》的成功再次说明一个道理:不能忽视电影本身的质量,而电影本身的质量需要创作者和表演者真诚的付出。当然,电影是要靠票房说话的,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对电影的口碑好了好了更好了,票房自然高了高了更高了——观众乐意掏钱看电影了,电影即使不成功也成功了!
(毛开云 四川宜宾晚报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