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城市拥堵,我国将首次引入空中轨道列车(以下简称“空轨”)建设。目前,浙江温州市有意向拟建设首条运营线路,具体的规划研究正在加紧进行中。昨天上午,记者获悉,在温州“尝鲜”之后,城市“空轨”还有可能在天津、上海、济南、合肥、洛阳和石家庄等城市投入建设。多城市试点后,北京也有望投入建设。(3月10日《郑州晚报》)
“空轨”对中国人而言,是个新鲜事物。但在外国,早就不新鲜了:“空轨”自1901年乌波塔尔线建设开始,距今已有110年历史,后来又先后建设了多特蒙德线、杜塞尔多夫线等,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具有独特的优点,目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悬挂式轨道交通列车也已运营多年,而且成为近年来新建轨道交通项目的重要形式之一;发达国家近年来已不再建地铁,而由德国政府近年来资助研发的“空轨”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近来年,随着我国汽车业的迅猛发展,车辆急剧增长,车路矛盾凸显,交通拥挤、堵车成了常态。不要说大城市,就连中小城市道路交通的“治堵难”都成了社会的热点议题。汽车多、汽车尾气排放多,增加了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对城市环境和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了危害。于是,人们热切呼唤“空轨”来中国。这不,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冯幸耘就提出了《关于采用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交通困难的建议》。
冯幸耘在《建议》中从安全、环保、快捷、经济等方面细数“空轨”的优点:无论在冰天雪地还是大雾、暴雨天,“空轨”都能正常运行,具有全天候性能;“空轨”采用电力能源驱动,不发生任何气体排放,环保低碳零污染;列车在行驶中几乎不产生噪声,对居民生活干扰小;“空轨”以地铁造价的1/5将地下交通移至空中,占地少、无动迁、建设周期短,并随着城市发展可移动变线……
冯幸耘的《建议》,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想法不谋而合。王梦恕认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向下发展是地铁,向上发展‘空轨’也是一个新思路。后者应该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交通联络线,以及大型居住小区、机场、景点等微循环系统,使用‘空轨’可以说是一种新选择。”
冯幸耘的“空轨”《建议》,很快引起共鸣。参与“空轨”项目科研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学岳兆宏教授表示,空中列车的悬挂式单轨交通模式,每公里造价前期为1.5亿元,比建设地铁的造价能减少近7亿元。实施国产设备后,每公里成本可以降到5000万元,低于高速公路建设。除了价格上的优势,“空轨”系统建设速度比较快,几十公里的线路在3-5个月时间里就可以完成,相比地铁、轻轨少则3年、多则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建设周期和挖地、架桥等施工影响,“空轨”可谓“省时省力”。
报道称,“空轨”前期在中国落地的技术储备与整合工作已经推进了3年半,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下一步的重点是加紧促进“空轨”项目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布局。为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空轨”时代即将到来,缓解城市拥堵不再是遥远的梦!
(毛开云 四川宜宾晚报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