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佐周(1892-1958),自流井豆芽湾人,自贡著名实业家、井矿盐(凿井)制盐技术专家。佐周自幼聪颖,好奇心极强且具动手能力;医,卜,星、相样样精通。仅私塾数年,便得写一手好字。在处办井灶中,常夜以继日的看守,对井灶上的山匠、管事若干人等总是不耻下问,成为内行中的佼佼者;因其未读过洋学堂,熊被尊称为“土工程师”。
1932年,熊凭其聪明才智发现土地坡山脉似蕴藏丰富的瓦斯,绪联络同仁开始处办新井,取名葆真井。1937年3月,葆真井得天然气包,瓦斯冲出井口将天车和雄房烧毁。熊等人重架天车,新修雄房,佐周夜以继日在现场守候,倦时以梭板为补具〔盐工在工作中,休息时的睡板)。同年12月,葆真井大功告成,昼夜产盐230包,每包净重260市斤。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入主四川,打破四川军阀割据期间由少数专商垄断盐运的局面。撤消了地方军阀委派的四川盐运使,任命重庆盐务稽核处稽核员兼任四川盐运使,增加一批新的运商。此事就是熊佐周同罗筱元、侯策名、罗华垓等联合场商连年斗争的结果。因此他们的盐号牌名都表现了这场风波的纪念意义。熊佐周的自强盐号,侯策名的兴利盐号,罗华垓的鼎新盐号,罗筱元的公胜盐号,其含义为:“联合场商自强不息,兴利必先除弊,革故而后鼎新,公理战胜强权”。
民国二十五年(1936),被选为自贡盐业运商公会主席,任职多年。
1937年抗战开始,海盐产区相继沦陷,湖南湖北等省全靠自贡盐供给。自贡盐业在抗日战争之前,都是“供过于求”。自抗日战争开始,沿海产盐区沦陷,湖南湖北等省则需川盐接济军需民食,并由盐务官方贷款给盐商发展生产。自贡也由此“因盐设市”,自贡盐业迎来了第二次大繁荣(第一次是太平天国战争时期)。
1941年6月,因井灶业务日渐扩大,侯、熊、罗、罗等人发起成立同兴和井灶办事处,以统一管理井灶事务,至1954年4月公私合营成立建华公司为止、办事处共存在14年之久。该办事处地址在三圣桥牛氏巷内,原系瓦木结构的平房,1947年改建为砖瓦四层楼房(见图片P9)。
熊佐周的井灶业务在抗日战争期间发展很快,熊居安思危,联想到将来战争结束,自贡的盐业前途又会与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相似,川盐滞销,部份井停灶歇,限制生产等情况,因而想另谋出路。1941年三季度,成立盐碱厂,厂址选在贡井窑嘴河边上,于1941年元月开始生产氯化钾,过后又生产少量硼砂。
该厂于1942年元月开始生产,1945年3月停办。
1949年下半年,自贡解放之际,盐场井停灶歇,市面萧条,民生疾苦。解放后,熊佐周响应政府号召发展生产,1951年,独资起复毛蜀梧的凉高山蒋家沟恒海井,同年九月起日产黑卤700
余担月产约二万余担。第二年,熊又起复同仁2井等,直到1954年5月1日公私合营为止。
熊解放后曾任自贡盐务局技术研究室副主任,生产技术科井矿工程师。在职期间同潘孝移合著《白贡盐场凿井及治井技术》一书,经盐务总局工程师唐汉三审定付印,一九五七年六月由北京食品工业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
1945年,熊佐周派数人,前往乐山采购木材以作建筑房屋之用,同年动工修造。经过两年多时间,四座房屋先后落成,砖墙围成大院,取名“宜居”,据《诗经》“宜其空家宜其家少”之句。熊安处宜居不过数年之久,解放后1952
年初迁出宜居,住家三台寺,将宜居大院售与政府,曾一度为第七步兵学校之办公处,后为市工人疗养院,文革时期为市人防办;现为市建委、计委办公处所。
(本文根据当时公胜盐号的“帮帐”(助理会计)蒲月生先生所著《熊佐周事略》,苏文整理并发表在《盐都商人网》上的《自贡盐商“新四大家”:土工程师熊佐周》重新编辑而成。)
P1
仅存的“宜居”旧址,现为自贡发改委办公处所

P2。旧址一角

P3 旧址一角

P4 旧址一角

P5 旧址一角

P6 旧址一角

P7 旧址一角

P8 旧址一角

P9 当年的同兴和井灶办事处

P10
当年侯、熊、罗、罗举办四川盐业股份公司旧址

2013.08.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