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治治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只有一个事实,原先禁锢在计划体制下的人力、土地、资本在市场化条件下的效率大大提高,加上开放引来的外部技术使得工业体系很快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成本优势和自身效率提高,使得大陆有了三十多年经济上的快速上升通道;习惯了短缺经济的人们,初步窥探到和可以憧憬现代化的明天。这没有秘密,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模式。
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上不健康、影响国家民族进步东西沉渣泛起。基本的原因在于,经济成分早已多元,本应当与经济适应的管理架构和机制基本原封未动。命令型经济的不散阴魂以凯恩斯主义改头换面;设租寻租已成公害,事实上结为一体的官僚体系无孔不入地侵蚀国民利益;政商一体挤压民间活力,经济成长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弱。在发达经济体去杠杆化完成以前,国内经济还要维持原来上升速度的内部和外部的条件都已不复存在。经济的成长就像骑自行车,慢了要倒。著名的杨小凯和林毅夫关于后发劣势还是优势的争论,现实正在无情地应验。
再次,且不论《13厅官侵占4亿国有资产案》,中国青年报在《官员集体行贿县委书记背后:县一把手权力无限大》(2013年08月20日)中报道,“甘肃省华亭县原县长、县委书记任增禄因收受贿赂牵涉了129名华亭县官员,几乎覆盖该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各乡镇政府机关。”
“安徽省萧县原县委书记毋保良收受贿赂涉及66名行贿者,几乎覆盖了萧县所有的乡镇和县直机关,还包括萧县四大领导班子的成员。”如此等等这些,在实际产生作用的显性和隐形的制度层面所反映出规律,比组织写作班子写的若干力作还要说明问题。
要提出的问题是,这些是个案吗?谁敢像范长龙那样要求:“把个人住房、用车、公务接待、家属子女从业、身边工作人员使用等情况说清楚”,并一一逗硬?党内整风开展有些时日了,这些重塑公信力的小儿科还就只有军队的范长龙敢说。试点的省区市尚未听说有哪一位提出过如此明确要求,是难度太大还是法不责众而心生忌惮吧。自己没法说清楚,没翻船还在位的,或者是有不光彩经历已经在更高位置上的,十个指头数不完吧,这绝非耸人听闻。
总书记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还说:“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总理也反复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法治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架构,应当是《82宪法》得到忠实践行并有制度化保障的体制。这是我们经济和社会走向进步内生的,或者说是自身需要的,是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后应当坚持的,根本不是什么外人强加的。目前所揭露的和没有得到惩治的所有丑恶,都是对《82宪法》的背离和亵渎。
说社会“戾气”太重,从另一侧面也毫不费力看出是社会信心不足的反映;为何信心不足,根本不用猜,正是公权力严重偏离法治轨道,官场生态被严重污染。怪不得在是非之地,有良知的学者大声质问“人大和检察院哪儿去了?”
说这些都显得太大而不具体。扯太远的救不了近火,最需要的是来点儿治标的手段。没这个,开放民间投资领域谁敢去谁有资格去?推进城市化进程还不是成了谁都不必负责任、毫无节制的透支政府信用、变成一小部分人吞噬国民财富的饕餮盛宴,谈何启动内需。另一方面,在潜规则起实质性作用的地方,大家信的是县委书记,没人会信核心价值。
都学过量变质变,赶紧治治标,标不治则本必腐。

2013.08.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