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放开又怎样
(2012-12-24 14:36:16)
标签:
财经杂谈 |
分类: 经济杂谈 |
户籍放开又怎样
现在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推进城市(镇)化上,这不奇怪,最大的内需嘛。可很奇怪的是,逻辑又推到放开城市户籍上,搞不懂。
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确是已经走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的一般规律。城镇人口的增加,消费农产品的人口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自然要提高,农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商品农业,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才有可能提高,农民才可能赚钱。
从公布的数据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率51%,意思是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51%,农村户籍人口49%。13亿人,城市人口=13亿人×0.51=6.63亿,农村人口=13亿×0.49=6.37亿。按照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2年4月,农民工有2.5亿,这也就是说,依附于农村生存和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为农村人口6.37亿-2.5亿=3.87亿;不管这3.87亿农村人口中有多少老弱病残,但他们主要是依附于农业这个大的产业在生存。3.87亿/13亿×%=30%,换句话说,现在30%的农村人口提供的农产品供70%的人口消费,比起工业化国家(地区)的从事农业的人口一般的在5 %左右来,农业的商品化率自然不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高不起来。
这是农业的实际情况。但情况没那么简单。
就算把现在的农民工全部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化率提高到(6.63+2.5)/13=70%,这只是数字上的变化,因为这2.5亿人口本来就没有依附于农业,本来就在消费(不是自给自足)农产品,不会因为他们转为城市户籍而实际提高农业的商品化率。
从另一方面看,这2.5亿进城务工农民,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大多还是依靠简单劳动,就业处于不稳定状态,大多具有候鸟式特征。城市户籍对他们而言,当然意味着享有受城市公共服务这样的好处。但定居这样的生存变化,并不是享受公共服务就能一劳永逸。
就算放开户籍,这2.5亿农民工全部转为城市户籍,他们的生存技能是什么?没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他们在城市如何定居下来?肯定有人要说了,城市化本身也在进化之中,城市的规模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不假,但城市规模也罢,城市内在的分工逐渐细分也好,实证表明,这都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依赖城市的知识系统的创新功能,在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城市化条件下,由于规模效应,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高,知识系统发育得更快,新的发明会创造新的需求,工业化本身也由此不断提升、进步,这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巨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也可以把城市(镇)化进程看成是一个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最优配置的一个结果,这应该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国民待遇,是任何一个国家应有的义务,需要从整个大的经济社会循环中找到他们融入城市化的切入点。放开户籍固然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城市人口享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中,融入知识更新系统,改变生存技能。
推动城市(镇)化进程,需要在城市内在的知识系统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做足功课,在社会政策领域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人一视同仁。这样的城市(镇)化才会推动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城市的服务业才会不断细分,容纳更多的就业。
简单的放开户籍,人数的加总不是城市(镇)化真正的提高,这不可以持续。推动城市化的着力点不能只是放开户籍,而应当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以及社会政策的国民待遇同步进行。
要防止的是以放开户籍为由,眼盯着农民土地的城市(镇)化。如果我们的知识创新系统不足以支撑新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城市化会进入大型贫民窟似的伪城市化,到时农民也回不去了,真正的社会灾难就会降临。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打破二元结构,推进城市(镇)化是个前无古人的挑战和任务。需要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工业化,经济社会更加依赖知识更新的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巨系统中综合考量。
简单的放开户籍,没有社会政策的同步,没有城市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现代工业化的支撑,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