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调生到村官说起
(2012-12-24 17:02:35)
标签:
时评杂谈 |
分类: 社会杂谈 |
从选调 生到村 官说起
现在的大学生我行我素,油盐不进,“上进心”基本并没有,说什么都不听,组织上极难教育。这也难怪,互联网时代理想信念多元化了。现实的教育更为严酷。大学过分行政化倾向早已饱受诟病,从团的组织到本应学生自治的学生会,官场习气甚浓。此类事情网上多了去了,什么都要勾兑,邪门歪道盛行,更不用说涉及就业的选调生和村官制度。
从定义上看,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 领 导 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这批毕业生简称“选调生”。
省市县组织部门和各高校可以联起手来,游离于每年国家统一考录公务员计划之外,优先进行就业安排。“有计划”,“挑选”这些充满特权垄断的字眼留下多么大的现象空间!普通公务员就已是金饭碗,更别说“党政 领 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怪不得为数不少的学生趋之若鹜,但也有不少学生嗤之以鼻,个中缘由不问自知。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前,那个时候启用选调生制度有它的道理。那时大学生国家统一分配,不存在就业问题,国家也需要从大学生中补充干部,这情有可原,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如此。国家取消统一分配后,这样的制度还沿袭下来,而且在国家法律(《公务员法》)已有明文规定已后,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既然选调生的选拔和公开考录公务员一致,包括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考核等程序,为什么不与公务员考录同步?人为地另起炉灶,在党务系统设立特区,挤占公考名额,对大多数考生不公。此外,所有公务人员,符合条件的都应该作为党政干部后备人选,凭什么选调生有优先权?这应该看做是一种部门特权吧。
再说“村官”。村一级不是政权组织,属于村民自治范畴,谁叫你给人家委派什么“官”?实际的情况是,“村官”在村里“ 上班”的,不是接近于零就是凤毛麟角。在村里无事可干,挤到乡镇,乡镇干部再往县城里跑,这就是现实。明明没有效果的制度,还在那儿硬撑着干什么呀。
别怪年轻人,制度设计上不能让他们和大多数人不在一条起跑线上,从参加工作就享有特权,这对他们不好,对事 业更加不利。社会矛盾够集中了,不要再去人为地制造就业不公、大学生参加工作就分三六九等。
今天媒体公布主要领导生活照,从知青到干部,很平民化的那种,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讲没有可比性。但至少透露出一个信息,参加工作不享有特权,从基层踏踏实实干起,才可以出人头地,才有前途。